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上海交大教授训练机器看脸分辨罪犯:准确率86%以上
武筱林告诉澎湃新闻,他目前还是打算专心把这个工作进一步做得更严谨、更充分,这项研究的成熟程度离应用还很遥远,他们目前也没有任何走向应用的打算。
“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的研究也可能为反歧视提供依据”。但他也坦言,人工智能研究应如何划定价值伦理的禁区,是个很严肃的问题,光凭他个人难以回答。
“现在世界范围里都存在这样的争论,人工智能已经发展到这一步了。”
那么,武筱林和张熙的这项研究,到底是怎么进行的呢?
通过学习,机器辨认出罪犯照片的准确率在86%以上
实验选取了1856张中国18到55岁男性的照片,面部无毛发遮挡、无伤疤或其他标记,并将它们归为罪犯组和非罪犯组。非罪犯组包含1126张用“网页蜘蛛”从互联网上抓取的照片,人群来自社会各行各业:服务员、建筑工人、司机、医生、律师、教授等。罪犯组共730张照片,其中330张来自公安部或省级公安厅的通缉令,400张由一所与实验组达成保密协议的公安局提供。在这730名罪犯中,235名涉及暴力犯罪,包括谋杀、强奸、人身侵犯、绑架和抢劫,其余则犯下了偷窃、欺诈、贪污等非暴力罪行。所有照片都被调整为80cmX80cm大小,并对亮度和灰比都进行了控制,尽量避免对结果造成影响。
研究使用的照片样本。a组为罪犯,b组为非罪犯。
实验用4种分类器(逻辑回归,KNN,SVM,CNN)对样本进行检测,发现它们都能较成功地对罪犯和非罪犯组进行分类,准确率在86%以上。
4种分类器的准确率。
武筱林和张熙进一步发现,罪犯和非罪犯在面部特征方面最显著的差别在内眼角间距、上唇曲率和鼻唇角角度这三个测度上。平均来讲,罪犯的内眼角间距要比普通人短5.6%,上唇曲率大23.4%,鼻唇角角度小19.6%。
图b标注了存在差异性的3个特征点。表4为罪犯组和非罪犯组在3个特征点上的平均值和偏离值。
最后,他们发现计算机模拟出来的罪犯和非罪犯的“平均脸”比较相似,但罪犯间的面部特征差异要比非罪犯大。也就是,非罪犯群体间彼此长得更为相似,变化幅度更小。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教授 机器看脸 分辨罪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