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上海交大教授训练机器看脸分辨罪犯:准确率86%以上
图c为模拟出来的罪犯“平均脸”。图d为非罪犯“平均脸”。
“颅相学”、“天生犯罪人”:沉睡2个世纪的研究
许多研究者一看到武筱林的研究成果,就立马联想到了西方18、19世纪一度盛行的“颅相学”和“天生犯罪人”理论。
1870年,意大利监狱医生龙勃罗梭打开了意大利著名土匪头子维莱拉尸体的头颅,发现其头颅枕骨部位有一个明显的凹陷处,它的位置如同低等动物一样。这一发现触发了他的灵感,他由此提出“天生犯罪人”理论,认为犯罪人在体格方面异于非犯罪人,并认为犯罪人是一种返祖现象,具有许多低级原始人的特性。同时,他认为犯罪具有遗传性。
龙勃罗梭的理论带有很大的歧视性色彩,一经发表就遭到各方抨击。此外,由于龙勃罗梭的研究缺乏数据支持,也一直被当作伪科学对待。
龙勃罗梭《犯罪人论》。
此后,反歧视的价值伦理在西方社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关于外表和犯罪性的研究也逐渐沉寂。直到2011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一个心理学研究团队发现人们仅通过观察一个人的照片判断他是不是罪犯的成功率相当高。
“我也认真读过2011年他们的研究”,武筱林说道,“但他们采取的是传统心理学的试验方法。MIT Technology Review说,我们是在这个研究方向走出了新的一步,用数据说话。”
原本打算证伪,第一反应很吃惊
关于“颅相学”和“天生犯罪人”理论,武筱林坦言,“不管是从主流科学界的观点,还是从我个人的价值观、个人的直觉,我一开始都觉得这是不靠谱的。”而他认为,像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们那样采用传统实验方法,以人为试验者,不可避免带有主观偏见,也会出现生理上的疲劳,因此他想到运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在定量层面上进行证伪。
但出来这样的结果,武筱林感到很吃惊。他们早在一年前就取得了结果,但迟迟不肯发表,而是反复交叉验证,但始终没有推翻原始的结论。
比如,在他们11月21日上传的第二版论文里,他们就作了一些修改。由于有人提出,罪犯的照片是由警察提供的,而警察使用的照相机可能在信号上与其它相机不同,他们故意在照片的光学信号上加了很多噪音,以淹没不同相机信号上的差异。但之前的结论依然成立,分类器仍有75%以上的准确率。此外,他们特地重新核实了犯罪者照片的拍摄情况,证实都是普通证件照片,而非被捕后拍摄的。
“所有算法出来的结果都相当一致,从技术层面来讲可靠性很高。”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教授 机器看脸 分辨罪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