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六年坚守贵州最高峰 杨波:我想出本书叫《钟山苗族》

2017年01月12日 14:03 | 来源:人民网
分享到: 

杨波走访农户(资料图)

寻找人生的价值

2010年3月,背着一个快掉色的军绿色单肩包,杨波只身来到了海嘎。

那一年,杨波28岁,已在六盘水市钟山区民宗局工作五六年。坐办公室的日子,无风无雨,舒服却也感觉无趣。面对组织上要求下村扶贫的号召,他主动申请去最远最穷的地方,只为寻找人生的价值。

来海嘎前,杨波在心里立下两个愿望:在村寨门口修个大门,写上“贵州第一村”;在韭菜坪顶修个亭子,写上“黔天门”。

人上高山,志气也要高。

在决定做一件事时,年轻人总是意气风发的。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残酷现实的考验。

海嘎村,行政规划上隶属六盘水市钟山区,但要穿过毕节市的威宁县、赫章县才能抵达。这块“飞地”,平均海拔2600米,2010年有300户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人均年收入仅1600元。村民住着茅草屋,吃着望天水,淌着泥土路。

“坡脚喊来坡上听,走路走得脚抽筋;吃的都是洋芋饭,穿的全是布巾巾”。当地流传很久的一首山歌,道出了行路之曲折、条件之艰辛。

物质上的匮乏可以想见,但这里村民精神上的涣散,令杨波始料未及。

初来海嘎,杨波就目睹了村干部工作的不易。由于春季旱情严重,民政部门向村里下发250桶爱心水暂存在村委会,并通知有需求的村民到办公室来领。可是左等右等,竟没有一个村民前来。

“要走那么远,不去,除非给我送到家门口。”有村民嚷嚷。直到村干部许诺“塑料桶也一起送”,村民们才上前一抢而空。

不久之后,杨波沿线转了一圈,发现村子里找不到一间厕所。很多村民要“方便”时,就躲到房子后面的灌木林里。当时镇里下来好政策,只要村民愿意自己修厕所,每户人家补贴400块。

“才400?太少了,除非你拿1000块还差不多。”虽然是改善自家生活条件,仍然有不少村民不乐意。

杨波不懂,明明是好事,为什么这里的村民喜欢讨价还价。

几件事过后,杨波的思想发生很大动摇,甚至怀疑当初做的决定是否值得。

杨波打电话给自己的父亲诉说苦恼,以为会得到安慰,结果却迎来一顿痛骂:“你自己就是个农村人,这点苦都吃不了?如果工作那么好做,国家还让你们去干啥?去了就给老子好好干!”

在父亲的教训下,杨波逐渐想通了,如果连这里的老百姓最后都能改变,才说明基层扶贫工作的意义。

杨波寻找人生价值的路,这才刚刚起步。

编辑:梁霄

关键词:六年 贵州 最高峰 苗族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