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六年坚守贵州最高峰 杨波:我想出本书叫《钟山苗族》
杨波走访农户(资料图)
等待人生下一个阶段
现在的海嘎村,一排排彝族特色民居建筑依山而建,成为韭菜坪半山腰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从2015年开始,海嘎开始对村寨进行提级改造,房屋外墙体使用天然石板,并展示出当地彝族元素;房屋内部刮瓷粉,并对厨房进行硬件升级。
随着韭菜坪景区被评定为国家4A级风景区,海嘎正联合邻近的大庆村、腊寨村,依托地理优势,形成联合党委,资源共享,抱团发展。现在,海嘎已经建成多家农家乐,推出特色服务,让游客愿意留、住得了,还能吃得好。
不止如此,游客来到海嘎还能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彝族风情歌舞。2013年,杨波用争取来的5万元资金组建一支民族文艺表演团队,和其他村干部组织二三十人的村民,排练了铃铛舞等12支彝族特色舞蹈,年底还参加了大湾镇的文艺汇演。
六七年过去,海嘎不仅正在加速发展乡村旅游,还建起了洋芋、苦荞、中草药、养蜂等9个养殖基地,同时注册了“黔之脊”绿色食品商标,将特色农产品搬上电商品台。
2015年,海嘎的人均年收入已增至7230元,贫困人口减少至46户163人。与杨波初来乍到时候相比,可谓“旧貌换新颜”。
2017年3月,驻村干部的任期三度将至,何去何从,杨波心里也没谱。“服从组织分配,留也好,去也罢,在哪里工作都一样。”
杨波有一个担心,自己的思维已经形成定式,对这个村子太过了解,能够想到的脱贫招数都使过了,有些“黔驴技穷”。“有能力更好的干部来,能为村子注入新的活力,怕自己占了那个位子”。
对杨波来说,人生就是一个阶段跟着又一个阶段。
大学在贵州民族学院学习民族文化的杨波,一直有个心愿,潜心研究当地苗族的风俗、礼仪和语言,出本几万字的小册子,为记录地方民族文化做出贡献。
“我不是一个很有事业心的人,但是个有责任心的人。”杨波最喜欢安安静静地做一件事,扶贫时就专心扶贫,如果有一天回到原岗位,就继续做专业领域的事。
《钟山苗族》,可能是杨波第一本书的名字。
每到夏秋之交,韭菜坪上盛开的花朵连接成片,形成一片紫色的海洋。杨波最期待的,就是能在海嘎实现小康之后,带上自己的家人,走上贵州的屋脊,看看脚下壮美的风光,和他曾经奋斗过的那个小山村。
编辑:梁霄
关键词:六年 贵州 最高峰 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