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六年坚守贵州最高峰 杨波:我想出本书叫《钟山苗族》

2017年01月12日 14:03 | 来源:人民网
分享到: 

坚守的背后是付出

初冬的海嘎村,气温低至两三度。加上阴雨绵绵,穿上冬衣仍会瑟瑟发抖。南方冬天深入骨髓的阴冷,在高海拔地区愈发明显。

初到海嘎的人都会感到不适应。而这样的冬天,杨波已经经历了六七遍。

除了艰苦的自然条件,海嘎最令人难捱的,是与世隔绝般的寂静。2015年之前,这里没有手机信号,打个电话也没办法。每到深夜,陪伴杨波的只有窗边村外时有时无的狗吠声。

最无聊的时候,杨波花8块钱买过一个游戏机,晚上靠打俄罗斯方块度过。后来,杨波养了两只画眉鸟,工作之余以斗鸟取乐。“屋子里除了我还得有另外的生命,才有家的感觉”。

驻村,直接面对的是与家人的分离。因为聚少离多,头几年,妻子跟杨波闹过好几次离婚。

杨波的妻子杨晓英在市里学校教书,早上7点出门,晚上6点到家,每月收入2000多元,寒暑假没有收入。因为不是正式教师,别人一周只需要上十七八节,而她需要上30节课。

不仅要早出晚归地上班,还要一个人教养尚且年幼的女儿。“家里连个换灯泡的都没有,就好像孤儿寡母。”妻子的抱怨常常挂在嘴边。

“我的工作就是这样,能怎么办?不工作,家里就没饭吃。”杨波总用这句话顶回去。

最让杨波痛心的,是没有尽到对父母的孝道。

2014年12月12日,杨波晚上从海嘎下山之后,看到手机里有大姐打来的20多个未接电话。

“兄弟,稳住,别说话,你听就行,爸爸没了。”回拨回去,大姐那头的话犹如晴天霹雳。

杨波当天花一个多小时赶回六盘水市,夜里又花了几个小时才赶到100公里外的老家六枝。这时他眼前的老父亲,已经躺在房门拆下来的木板上,身体被一块白布盖住。

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成为杨波最大的遗憾。“如果我在原单位,就能够及时接到家人的电话,打个车10分钟就到火车站,1个多小时后就能到家。”

现在,杨波的母亲身体也欠佳,多种疾病缠身。在父亲病故前,母亲也曾历经一次紧急抢救。那时的杨波,最怕的就是接不到家人的电话。

“驻村时间越长,对家庭的愧疚感就越强烈。”杨波说,不仅是他,还有很多乡镇干部都是如此,在农村基层工作意味着付出很多,“我们谈生活很奢侈”。

编辑:梁霄

关键词:六年 贵州 最高峰 苗族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