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胡泳:“内容”身处黄金时代,而它擅长伪装成“知识”

2017年02月10日 08:53 | 来源:新华思客
分享到: 

见路不走:

“内容”是无边界的,

而“知识文本”是僵化的

“流”是组织数字化内容的一种方法,其本质是由无数个当下组成的未来。

如前文所述,技术的“存在”先于“本质”。机械技术本身的分割可流程化操作,既带来了工业时代黄金期,同时也阻碍了变革和创新。

在麦克卢汉眼里,所谓理性,就是“同一性、连续性和序列性”,依照媒介即讯息的理论,躲在媒介背后的知识生产者也必然要遵循理性的生产方式。比如报纸的语言、书籍的语言、广播的语言和电视的语言。在这些语言的背后,你会发现一个问题,用户只有选择媒介的权力,而没有选择“内容”的权力。

“内容”这个词很可能是麦克卢汉最先使用的,只是他没有对何谓“内容”做出更好的解释,或者说他眼中的“内容”依然是根据媒介形态而生成的特定文本。每一个媒介只能对应一个文本形态。

但是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文本可以冲破无法跨越的媒介边界,这就是“流”的意义所在。“流”是组织数字化内容的一种方法,这些内容可以是图片、文字、链接、邮件、视频、音频、网络行为,其本质是由无数个当下组成的未来。

“流”可以取代文档,可以取代浏览器,可以取代搜索引擎,它是一个可视化的个人心灵框架。从万维网时代的Facebook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微信,我们均可认为其本质是“流”媒体的自我进化。

之所以说是“自我”,是因为用户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他们可以选择关注与被关注,可以选择自我故事的呈现方式,甚至可以对自我的真实性进行篡改。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无法对文本的特性做出一个统一的描述,因为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世界。流媒体中的一切均有可能成为内容。

“内容”和“知识文本”的区别在于,“内容”是无边界的,而“知识文本”是僵化的。或者说,“内容”是“知识文本”的变体,也许是局部变形,也许是形式变形,抑或是再造。

“流”具有霸权色彩,即用新的覆盖旧的。但是,这里的新旧之分并非完全依照时间的顺序,更不是某种流程似的观念。新是指全新的状态或者心思。我们在微信中,经常看到刷屏的内容往往和时间无关,但是和当下有关。“当下”是指人的即刻心理状态和外部世界的交融。

我们也许会抱怨微信朋友圈中的垃圾信息太多,和自己无关的太多,但有一点必须要承认,他们总是和传播者和内容生产者的状态有关。

这种状态就像早已消逝的灵性,它借助着时下最可靠的社交工具实现了回归。灵性是转瞬即逝的,是在被高度流程化的工业世界中完全格式化的,因为从它在人类头脑出现的那一刻到成为主张,要经历漫长的审查和出版。更可悲的是,并非所有人都有资格将自己的灵性变成主张,媒介技术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而对于灵性的回归,段永朝用的是更加贴切的“招魂”。这让我们想起女作家豆豆在《天幕红尘》中提出了“见路不走”的概念——“路在脚下,我们走的却不是这条路”,这种期待中的意外是靠传统的知识生产方式(规模化的批量制造)无法实现的。

编辑:梁霄

关键词:胡泳 内容 黄金 知识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