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胡泳:“内容”身处黄金时代,而它擅长伪装成“知识”

2017年02月10日 08:53 | 来源:新华思客
分享到: 

网络社群的出现则天然地消除了用户的兴趣屏障,可以说在这样的语境中,生产者获取注意力和用户获取兴趣的成本是对等的。

从内容生产角度而言,在家庭以外生产知识财产的规模经济正在消失,因而生产重新回到家中(或小企业中)进行。在大公司里制作内容通常比在家制作更为昂贵。

在家中,有些个人出于喜好而自己制作,有些人是为了赚钱。不论他们出于何种动机,他们正用自己的成果与商业内容制作商争夺人们的时间。看看罗辑思维一年的图书销量就会知道,这样的争夺最终以出版社们的溃败而告终。

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现实:越来越少的人愿意集中思想解读任何具有实质性内容的东西。短视频、经过口语处理的60秒传统文本播报……人们注意力的凝聚时间越来越短,但这并非事实的全部。

我们治在前文说过,深度解读曾经占有绝对的统地位,除了受限于媒介技术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这是知识的本来面目。我们不可能指望康德用符合手机阅读习惯的字数把《纯粹理性批判》写完,更不可能把长达4个小时的《美国往事》拍成短视频,深度解读符合了知识的完整表达形式。

而内容则不同,内容是多元化形式的存在。有人可以用2000字把高度浓缩版的《纯粹理性批判》写出来,虽然距离康德的本意很远,但是可以满足几乎所有想读却又读不懂的人们的需求。有人可以用几分钟的flash把《美国往事》的故事梗概和人物介绍完,它满足的不是真正对这部电影有兴趣的人,而是那些又想打发时间又想粗浅了解电影剧情的人的需求。

比如谷阿莫,以“X分钟带你看完X电影”的网络视频闻名,让观看者可以快速了解电影剧情,并分享观影后的感想。所以,《美国往事》不会消失,它依然被无数电影爱好者看了又看,同时,其简化形式的解读更像是作为一个入口链接或者数字化海报而被广泛传播。

因此,在这个时代中,知识没有死。它既可以以其本来面目生存,又可以用“内容”的方式被传播出去。相对于那个被印刷术统治的知识的黄金时代而言,现在是内容的黄金时代,但它擅长把自己伪装为知识。

对于用户而言,他们需要付费的是内容,而不是知识。他们需要为内容生产者对于知识的再次阐释进行付费。而使得支付成为可能的,则是支付宝等移动支付工具的出现。

如果我们按照黑格尔的正反合辩证法来看,散播时代的知识是免费的,那时人们迷恋的是知识权威。书写时代的知识需要读者对工业流程的操作界面付费,那时人们迷恋的是作者权威。

进入到“流”媒体时代,作者权威依然存在,但是,这种权威是高度个性化和兴趣化的。比如,你既可以说迷恋吴晓波的文采,也可以说迷恋他的声音,更可以说迷恋吴晓波频道中的活动。总之,你付费的结果就是,可以进行多项选择。而这样的支付成本远低于对单一深度解读的追求。

编辑:梁霄

关键词:胡泳 内容 黄金 知识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