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很多老人一生没走出过大山 “当代愚公”凿山寻路40年
距离市区90多公里,房山区霞云岭乡三流水村就藏在大山“腹内”,被群山抱死。从1976年三流水人向大山打下第一根钢钎,到2016年完成最后一次隧道施工,一条1080米长的人工隧道让三流水人看到了山外,也让山外的人们认识了这个“世外桃源”。而这一变化整整经历了40年。

“我们要凿开挡在村前的这座山!”老村支书刘振先回忆起1976年深秋三流水人第一次叩山问路,那回荡山间的呐喊犹然在耳。
很多老人一生没走出过大山
现任三流水村主任杨忠田今年54岁,他初中毕业,在村里同龄人中算是高学历。杨忠田喜欢看书,他有一本《百花山志》,在霞云岭一章里,有三流水村的简单记载:“村址海拔703米,周围是超过850米的石灰岩山地,村域面积14.2平方公里。清代成村。”
“最初这里应该有水,传说曾有三条溪水,交汇到山谷盆地,所以我们村有了三流水这个名字。”杨忠田说,但现在已经见不到溪水了。没有溪水可以凿井取水,但没有路就难办了。清代成村以来,村民出山只能翻越门前环绕的大山,腿脚灵便的年轻人都要走上至少三个小时,才能到达霞云岭乡上。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村里好多老人,一辈子没出过大山,更没见过山外公路上跑的小汽车。”前任村党支部书记刘振先回忆,因为没有大路,出山基本靠走山间小路,运输就只能靠人来背了。“那时公社供销社定期收猪,俺这里的猪都不敢养大,最大的150斤,不然就背不动了。赶上收猪的日子,就要用背篓往外背。猪是活物,装在背篓里不老实,既考验技术,又需要体力。起早上路,背到供销社,过了磅卖掉,再走回来就天黑了。有时候要三个人轮班背一头猪。”
刘振先说,那时最愁人的是山里产的红肖梨运不出去。“曾经上过国宴啊,可这么好的山货全靠人用背篓往外背,抬都不行,山路两个人都没法走。背能背多少,也就能运出去十分之一,剩下的自己吃不完,眼瞅着烂在家里,实在可惜。”
编辑:梁霄
关键词:老人 当代 愚公 凿山 寻路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