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清华大学研发团队:“滴血测癌”说法系媒体误读

2017年05月03日 09:45 | 作者: 王煜 | 来源:新京报
分享到: 

“我们还是倡议经常体检”

新京报:“滴血测癌”一词是否不准确?

付彦:这个词包含两个方面含义,“滴血”是指取样量,一滴血大约有50微升,而一次检测所需的血量只有2.5微升,约为一滴血的二十分之一。所以,“滴血”只是个概数词。此外,“测癌”指的是对肿瘤进行检测和疗效评价。“滴血测癌”的说法是媒体报道中高度概括的标题,严格讲欠准确。

新京报:为什么公众会产生“滴血测癌”这样的印象?

付彦:从传播上来说,我想媒体喜欢“滴血测癌”这样一个词汇,主要是更加精炼直观,也更易于传播。因此,简化表述造成了这样的误读。所以,纠结于这几个字的文字游戏其实没有意义,重要的是提高公众对肿瘤标志物的认知水平和正确使用肿瘤标志物的意识。我们还是倡议应经常体检,这样才能做到对癌症,还有其他疾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越早治疗,患者病痛越小,医疗费用也越低。

新京报:为什么会进行新型肿瘤标志物的研究?

付彦:现有的肿瘤标志物,检测灵敏度及准确率有限,而医生需要更为精确的参考依据,才能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因此,为临床提供更多更好的检测和治疗产品,就是我们肿瘤生物学领域科技工作者的使命。

“增加医生诊疗判断依据”

新京报:肿瘤标志物的研究,从什么时候开始?

付彦:从基础研究算起来,2005年左右,已经开始在实验室进行机理研究,首次有成型的产品,在2011年。

新京报:目前的研究成果有什么社会意义?

付彦:团队发现的热休克蛋白90α,作为一种全新肿瘤标志物,在肺癌及肝癌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度超过了现有的常用肺癌和肝癌标志物。比如,在肝癌的检测中,灵敏度达到了93%,比常用的肝癌标志物AFP灵敏度高出近一倍,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数据。团队的研究成果,为医生的诊疗增加了有价值的信息和判断依据,是辅助肿瘤检测的新武器,有助于提高我国癌症的诊疗水平。目前已有很多人因检测热休克蛋白90a而获益。

编辑:梁霄

关键词:清华大学 研发 团队 媒体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