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清华大学研发团队:“滴血测癌”说法系媒体误读

2017年05月03日 09:45 | 作者: 王煜 | 来源:新京报
分享到: 

“将误差率控制在万分之一”

新京报:有人质疑,血液不能够作为肿瘤的检测物质?

付彦:这是没有根据的,在日常医学临床检测中,血液标本的用途十分广泛,目前临床常用的肿瘤标志物都是以血液为检测对象的。

热休克蛋白90α是一个全新的肿瘤检测指标,监测肿瘤的原理与其他标志物有差别。

新京报:未来团队有什么目标?

付彦:还是希望能够在灵敏度和准确率上有进一步的突破。比如,目前对于肝癌检测的灵敏度是93%,就是在一百个肝癌患者中可能有7个漏检,未来我们希望将这一数值控制在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

■ 链接

科研成果让检测成本降低

“肿瘤标志物”又称“肿瘤标记物”,是指特征性存在于恶性肿瘤细胞,或由恶性肿瘤细胞异常产生的物质,或是宿主对肿瘤的刺激反应而产生的物质,并能反映肿瘤发生、发展,检测肿瘤对治疗反应的一类物质。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肿瘤标志物存在于肿瘤患者的组织、体液和排泄物中,能够用免疫学、生物学及化学的方法检测到。

付彦告诉新京报记者,目前对于肿瘤检测的诸多方式中,对标志物进行检测成本最低,实施起来最方便。此前,罗永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由于射线剂量大和费用较高等原因,CT等影像学检测方法,并不适合经常性地使用,因此,肿瘤标志物对于癌症病人愈后和疗效评价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以肺癌为例,目前“低剂量螺旋CT”是一种经典筛查手段,但尽管如此,“低剂量螺旋CT”仍有96%的假阳性率。付彦称,结合热休克蛋白90α的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将有助于提升检测准确率。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王煜

编辑:梁霄

关键词:清华大学 研发 团队 媒体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