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共享单车火了 城市骑行系统匹配等问题浮出水面
左上图 机动车占据自行车道,大大增加了骑行的安全隐患。经济日报记者 袁 勇摄
右下图 地铁站口的机动车停车位被随意停放的共享单车包围。经济日报记者 王薇薇摄
共享单车的火爆,让自行车骑行重新回归城市交通的主舞台,但随之而来的各种不匹配又让诸多城市交通管理问题迅速显现。便利与规范,鱼与熊掌如何兼得——
短短的一年时间,许多城市都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共享单车。一出门就骑上共享单车去地铁站、公交站,甚至直接骑车去上班,已经成为很多市民新的出行方式。伴随着单车数量的增加和用户规模的扩大,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但另一个问题却变得越来越突出:车多了,路在哪?
自行车回归城市
曾几何时,中国是当之无愧的“自行车王国”。1972年,意大利著名导演安东尼奥尼来到中国拍摄纪录片《中国》,在镜头中,自行车如流如织地行驶在北京街头,成为那个时代中国最著名的世界形象之一。20世纪70年代,自行车不但是代步工具,还是象征家庭财富的“三大件”之一。其后20年,自行车数量继续攀升,有报道显示,1995年,北京的自行车数量曾达到831万辆。进入21世纪,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开始大幅度增加,公共交通系统的覆盖面不断扩展,自行车在城市出行方式中逐渐被边缘化。直到近来共享单车的出现,自行车才回归城市出行的“主舞台”。
正如摩拜单车提出的公司愿景——“让自行车回归城市”,共享单车激活了城市居民潜在的骑行需求,也让自行车以更加重要的角色回归城市。一份报告的数据直观地体现了这一回归现象,4月12日,北京清华同衡设计研究院联合摩拜单车发布了《共享单车与城市发展白皮书》,报告显示,共享单车出现前,小汽车出行占总出行量的29.8%,自行车只占5.5%;而共享单车出现后,小汽车占总出行量的比重下降至26.6%,而自行车骑行的占比则翻了一倍,达到11.6%。
徐开慧是共享单车“骑行大军”中的一员,她住在北京南三环附近的一个小区,距离住所最近的地铁站需要步行15分钟,而坐地铁到上班的公司也不过20分钟,如何缩短这15分钟曾让她很纠结。现在,徐开慧每天骑共享单车从家到地铁站,只需要不到5分钟时间。
共享单车在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时的突出作用,是它迅速被公众所接受的重要原因之一。前叙报告的数据显示,以北京为例,当出行距离小于5km时,92.9%的情况下,共享单车+公共交通出行比小汽车更快。单车回归城市,已经成为公共交通的重要补充。数据显示,在北京,有44%的共享单车活跃在地铁站周边,在上海,这一比例则高达51%。
编辑:梁霄
关键词:共享单车 城市 骑行 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