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北京“家庭式”养老:智残子女和父母可共同入住
迷茫
哪天动不了了,孩子怎么办?
六七十岁的老人,本该过起悠闲自得的日子,每天晒晒太阳遛遛弯儿,周末儿孙欢聚一堂……但抚养残疾子女的“两老一残”家庭的老人却无法享受这样的晚年生活。今年76岁的李老太太和老伴儿,他们每天的日子过得像打仗一样,因为家里有两个智力残疾的儿子需要照顾,大儿子46岁,一级心智残疾;小儿子39岁,三级心智残疾。
早晨6时刚过,两位老人就开始忙活,一位收拾屋子准备早饭,一位去叫两个儿子起床。二儿子的自理能力稍好,能够自己穿衣洗漱,大儿子的自理能力较差,穿衣服分不出反正,大小便需要别人提醒,吃饭不能自己喂到嘴里……因此,李老太太不仅要叫大儿子起床,还要为他穿好衣服,帮他刷牙洗脸。把儿子扶到餐桌前坐好之后,老伴儿端上早饭,虽然儿子会使用勺子吃饭,但总是拿不稳,两位老人这边要督促小儿子认真吃饭,那边要帮助大儿子把粥送进嘴里,自己的早饭则囫囵着赶紧吃完。一整天的时间,他们要安顿好两个儿子的生活起居、吃饭吃药,还得尽量不让自己生病,日子就只能这么咬着牙一天天过。
今年68岁的谢女士也是如此。39岁的女儿身患一级心智残疾,三十几年如一日,谢女士每天要定时喂女儿吃饭吃药,陪她聊天解闷,帮她洗澡,哄她入睡,然而,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她觉得自己越来越力不从心,最怕的就是生病。多年的操劳让谢女士落下了胃病,但她能撑就撑,撑不住了就跑到医院开些药,如果不得不做手术了,就把女儿送到父亲那里,叫个朋友来帮她签字入院手术。去年,谢女士曾经做了一个胃部手术,当她被推出手术室后,没人陪伴的她只能独自一个人躺在手术床上,等着麻药劲儿过去,再由护士帮忙送进病房,整整两周的时间,都是自己照顾自己。
李老太太、谢女士和千千万万“两老一残”家庭的父母一样,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年纪越来越大,万一有一天生活无法自理或者突然离世,留下的残疾孩子怎么办?谁来照顾?谢女士曾经把希望寄托在一些养老院里,但走访了几家都不理想,主要就是养老院里可以看护老人,但没有专业的特教人员对孩子进行照护。
编辑:梁霄
关键词:北京 智残 子女 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