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北京“家庭式”养老:智残子女和父母可共同入住

2017年05月15日 16:45 | 作者:叶晓彦 |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特护教室

探营

父母和残疾子女,“一碗汤”的距离

对于特殊家庭的父母来说,他们认为最好的晚年是自己能和孩子住在同一个地方,但又有相对独立的空间,有护理人员照料自己,有专业特教老师照护孩子。在朝阳区彩虹村庄养老院,这种“家庭式”养老模式将于今年9月正式启动。

彩虹村庄养老院位于朝阳区金盏乡,2013年10月启用,目前二期工程正在建设当中,这里将成为接纳失独、鳏寡等特殊家庭老人的专区,“两老一残”家庭的老人也会在这个区域居住。现在,两栋灰色的崭新建筑已经拔地而起,总共有160多个房间,800多张床位,内部装修也基本完成,即将进行后期的适老化改造等软装修。

记者走进其中一栋楼,宽敞的大堂已初具规模,左手边是分诊台,左前方是阳光房,走廊全部设置了无障碍扶手、家具的边角都是圆角设计、洗手间特意做成推拉门防止撞伤……“老人和残疾孩子都住在这里?”彩虹村庄养老院院长张雅涵摇摇头,“孩子和老人们分开住,从这儿走到那儿,一碗汤都不会凉,也就是常说的‘一碗汤’的距离。”

张雅涵带记者朝着两栋灰楼的北向走去,穿过湖边走廊,大约走了300多米,来到了一片平房区,“这里就是孩子们住的地方。”记者看到,连成一排的平房被分隔为10个小院,有40个左右的床位,每个小院都像一个小家,有卧室、洗手间和客厅,每个院门口都种有花花草草。“因为都是有心智障碍的孩子,他们可能会多动,或者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所以安排在平房区相对比较安全。”

“为什么没有将老人和子女安排在一起居住?”养老院的合作方北京爱传承为老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郭佳告诉记者,从今年年初开始,她和同事先后走访了20余家智障托养中心,接触了上百位家长,调研结果显示,如果入住养老机构,家长们更愿意和孩子分开居住,“这些老人为了照顾孩子辛苦了大半辈子,特别希望自己能有个喘息的晚年。”郭佳说,虽然老人愿意分开居住,但依然希望孩子能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得到专业照顾,所以把两个区域安排得相对独立。

另外,郭佳他们在调研中还发现不少“两老一残”家庭都是相互帮扶、彼此照应,因此根据这种需求在老人居住的楼里特别设置了几个两室一厅,可以供这样的家庭居住。而且孩子们的区域相对封闭,不会打扰养老院其他老人,如果孩子走到公共场所,会有陪护人员跟随。

编辑:梁霄

关键词:北京 智残 子女 父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