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高考改变乡村:大学生村官带村民走上致富路
高考改变乡村
“野菜小王子”的大梦想
上世纪90年代,高考采取统一考试的模式。每年有三四万人在京参加高考。1996年7月7日,本报刊文,北大附中一名手腕骨折的考生,顺利参加了高考。90年代高考语文作文题屡屡创新。1996年,高考语文作文题为考生提供了两幅漫画,要求配200字说明文,并展开600字议论。
相旭阳
一个农村娃,通过高考从黑龙江考到北京读大学,毕业后去了延庆做村官,工作之余开始创业卖野菜,带领村民就业增收。三年村官合同期满后,他选择续聘,和村民一起开发农家院,至今仍奋斗在基层。
今年28岁的大学生村官迟得双说,高考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基层农村太需要年轻人了,他想为农村做点事情。
选择
毕业选择做村官,因为有点家国情怀
迟得双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从初中开始到大学,他一直是班长,大学期间还担任学院团委副书记、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组织能力较高、社会实践经历丰富。
2013年毕业季,拿到了法学和英语双学位的迟得双原本有机会做另一份更好的工作,但因为想去农村工作的愿望“非常迫切”,他最终选择去延庆的刘斌堡乡观西沟村,成了一名大学生村官。
迟得双知道这是出于热爱。由于自己农村生活的经历和受读书时多位老师价值观的影响,迟得双笑言,他身上有一股家国情怀和赤子之心。“不过,现在可能更加现实,更接地气了。”
2013年7月份,迟得双正式入职上岗,成为刘斌堡乡观西沟村的大学生村官。初到观西沟村,迟得双感觉村民很友好,但村里的经济条件比较薄弱。在努力适应新工作生活环境的同时,工作内容多少有些让他不适应。
不过,迟得双很快调整心态,逐渐适应了村官工作。他在工作之余,开始想着自己要为村里做些什么。那段时间,迟得双经常会在下班后,去田间地头挖野菜。逐渐地,迟得双在挖野菜的兴趣中,找到了方向和灵感。
有一次,中央民族大学韩小兵老师去乡里和他见面,两个人在挖野菜时,老师突然对他说,“你要真想干点儿事情,为何不结合山里的野菜发展一个产业,带动村民们致富呢?”老师的这番话,对迟得双而言是一剂强心针。此后,他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计划。
编辑:梁霄
关键词:高考 改变 乡村 大学生村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