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航天教育的奠基人陈士橹:航空报国毕生不移

2017年06月12日 15:17 | 作者:张丹华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刻苦研学,立志航空报国

1920年9月24日,陈士橹出生于浙江东阳。抗战时期,日军的狂轰滥炸激起了青年陈士橹航空报国的强烈愿望:“要是我们也有飞机、有空军,日本人就不敢这么狂妄!”

他高分考取了重庆中央大学航空系,一年后又转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学习航空专业知识。1945年6月,25岁的陈士橹毕业于西南联大并留校任助教,试图以教育实现“航空救国”的抱负。

上世纪50年代留苏学习,陈士橹用两年时间成为莫斯科航空学院第一位获得副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创造出一种被称作“陈氏机动飞行算法”的简捷算法,在苏联航空航天设计部门得到应用。

学成归国的陈士橹参与到我国刚起步的导弹研制中。1962年3月21日,我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生产的“东风二号”导弹在酒泉发射场发射升空。“由于设计时把导弹当成了不会变形的铁块,没有考虑到导弹在飞行过程中由于受力会发生弹性变形,甚至折断,导致了导弹发射失败。”陈士橹的弟子、西工大航天学院院长唐硕教授说。这后来成为陈士橹的主要研究方向,尤其是战略导弹、大型运载火箭、捆绑式运载火箭等细长体飞行器。

1992年,我国启动继“两弹一星”后又一个国家重大高新科技工程——载人航天工程。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决定委托陈士橹的团队承担项目技术攻关。

经过夜以继日的研究,团队的成果得到专家高度认可,应用于我国载人飞船研制。其研发的故障检测系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我国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第三个能独立设计研制和发射载人航天器的国家作出了贡献。

1994年,因在飞行力学领域的杰出成就,陈士橹当选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

编辑:梁霄

关键词:陈士橹 航天 教育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