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正在消失的老菜场:向左走,向右走?
这些新式菜场,究竟活得怎样?
一些传统菜场“升级”而来的标准化菜场受到了欢迎,比如复中菜市场。
每天凌晨2点半,赵庆华和妻子李玉荣准时起床,驾着自家的小型商务车前往江桥进货。5点,拉着满满一车蔬菜的夫妻二人到达位于复兴中路1239号的复中菜市场。
李玉荣麻溜地拆开装着各种蔬菜的大包,剥掉白菜最外层的几层叶子,堆叠成整齐的小山,还有山药、大葱、青椒、四季豆、番茄、玉米……来沪二十几年的卖菜经历,让这个精明能干的山东女人对每种蔬菜该如何摆放、如何定价烂熟于心。
“以前我们在南昌路上的马路菜场卖菜,每天早上8点就要收摊。有时候当天的菜卖不完,我们两口子就总想着得再找个地方把菜卖掉,天天跟城管‘打游击战’。”李玉荣一边摘菜一边告诉记者,10年前,南昌路和嘉善路-永康路的马路菜场被取缔后,复中菜场建成,夫妻二人就租了个摊位,日子终于渐渐稳定下来,进菜运菜的工具也从最开始的自行车换成三轮车,再到现在的小汽车。
菜场之变带来的生活之变,远不只卖菜人能够感受,从小生活在此的华师傅更是深有感触。坐在襄阳南路上自家开了25年的爆鱼铺里,华师傅回忆说:“我在这里住了60几年,以前的马路菜场那叫一个脏、乱、差,每天清晨5、6点钟就要被街上的菜贩子吵醒。你看看现在,清清爽爽。”
记者走进复中菜市场时,外面正下着大雨,市场的地面却依旧干净清爽、不见水迹和杂物。据复中菜市场经理徐建国介绍,复中菜市场每天生产的垃圾有6吨之多,菜场专门聘请了8个保洁员负责菜场的环境卫生,除了日常维护,每天早上6点和中午12点都要进行两次全面的清扫,而复中菜市场也是上海最早安装中央空调的菜场之一。
除了在环境上下功夫,改变人们对传统菜场“脏乱差”的印象,菜市场还设置了物价监督员,并在二楼专门辟出了菜场自己经营的摊位。摊位上的菜直接从崇明的蔬果基地进货,以几乎成本价的价格出售,方便老百姓对比,在市场里起到平衡市价的作用。
在徐建国看来:“城市发展到现在,传统菜场必须提升能级才能适应消费者新的需求,食品安全、环境卫生、管理升级,做好这三点必不可少。”
编辑:梁霄
关键词:老菜场 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