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征婚者屡屡上当受骗 婚介市场怎一个乱字了得
婚介从政府介入到脱离
我国最早的婚介所,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插队的知青回到城里,他们的年龄在30岁上下,还未找到结婚对象。那时候,“搞对象”是使用频率特别高的词,而解决大龄青年的婚姻问题,几乎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一时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共青团组织、妇联组织、工会组织以及街道和居委会都被调动起来,各种类型的“联谊会”“婚姻介绍所”也由此应运而生。
1982年11月,国内第一家婚介所——广青婚介成立。当时婚介所还属于政府介入的行为,而随着社会逐步发展,婚姻介绍也逐渐脱离政府。公益性的婚介所渐渐淡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私人开办的婚介公司。
2002年,我国取消了民政部门关于婚姻介绍机构的前置审批。这一行业全面放开后,婚介机构猛增。由于进入婚介市场基本没有门槛,鱼龙混杂。虚假广告、乱收费、用婚托等“黑婚介”开始出现,让不少单身人士伤心又伤财。
《法制日报》记者辗转联系到一位业内人士苏晓,多年前她在北京公主坟附近开过一家婚介公司。据她讲,公司规模虽然不大,但是效益一直都不错,问道“有什么秘诀”,她也直言不讳——忽悠!
苏晓说,大多数婚介公司的业务员一般都不找年轻的,大多是四五十岁左右的中年女性。这些“红娘”一般不以真名从事业务,都是以唠家常的方式拉近与征婚者的距离,并以时不时打个电话等各种方式嘘寒问暖,关心的语气让前来征婚的人倍感亲切和温暖。此外,大多数婚介公司收费一开始往往都不高,先是只让征婚者交纳千八百块钱的服务费,视情况再一点点儿地加各种套餐。
“有的公司还会找点儿婚托,骗一个算一个。”苏晓坦言。
苏晓说,征婚者在被轮番洗脑后,会逐渐放松警惕,红娘说什么就信什么。而且,时间一长,碍于情面,很多征婚者即便发觉不对劲儿,也不好意思为自己维权,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于是在婚介市场,从业者和征婚者换了一拨又一拨,但这些套路化的经营方式,却在很多婚介公司广泛使用着。
编辑:梁霄
关键词:征婚者 受骗 婚介 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