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悦·生活悦·生活

余辉:给碎片化的古代艺术史作拼图

2017年07月25日 11:21 | 作者:韩雪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愿登象牙塔尖更愿留在民众中间

在异国他乡的见闻和经历,让余辉切实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无所不在的强大力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精神命脉。文物就是这命脉的载体,是深藏于历史河道中意蕴绵长的‘中国故事’。”更令余辉惊喜的是,国内公众对“文物故事”有着更热切的回应。2015年10月,故宫博物院在自己90岁“生日”时公展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卷。不少观众排了8小时的队就为了看3分钟,问为什么喜欢时,有人说看这画觉得亲切,他的先辈仿佛就在里面。“这就是文化的根。”余辉理解这种感受。

余辉不愿意自己的研究心得搁在中外的象牙塔里,他觉得应当走进大众、走向社会。办讲座正是听取大家意见的良机,他曾多次到社区、街道讲解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看到大爷大妈的会心一笑,比什么都重要。中央电视台四套的“文明之旅”栏目也是他与社会公众分享知识的一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他对《清明上河图》的新发现,仅在中国大陆,当晚就吸引了4000多万台电视机。

余辉一直忘不了少年选择爱好绘画时,身为军人的父母对他说过的一番话:“爱好你可以自己选择,但为国家服务的目标不能变。”这个初心让余辉至今依然保有一份不变的天真,“心中有理想者,不会急功近利抄近道,不会被蝇头小利所干扰,有相伴寂寞的勇气,才能弄清楚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才有真正的自信心。”其实,他的寂寞里并不孤独:“古画里,有我最爱的精神世界。”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余辉,肩上还有另一副社会责任的重担。说起2009年故宫发生的一件事,余辉现在还心有余悸。“那年春节,故宫落下了孔明灯,幸亏是落在没有易燃物的地方,不然那样的明火对故宫这样的木质结构宫殿来说,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实在是不堪设想。”2012年夏天,余辉在漠河考察,夏至晚上,他看到很多人在放孔明灯。当时正好刮起了风,一些孔明灯就随风飘到了一大片森林上空。余辉看在眼里焦虑万分:“1987年的漠河森林火灾事件会不会重演?”

2013年,他专门就禁放孔明灯提交了一个提案,很快得到了有关部门的答复和落实,当年,公安部、武警部队、国家林业局等发文禁止在城市上空、边境线和森林上空燃放孔明灯。从2014年起,余辉连续3年提交关于城市限放、禁放烟花爆竹的提案,相关提案在2015年底由全国政协和公安部的有关部门进行了联合督办,现在的春节,大城市燃放烟花爆竹的陋习得到了有效遏制。

参加过三次大运河保护调研的余辉眼见着,经过8年整治大运河水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在2016年调研途中,细致的余辉发现了一个新问题:由于水上运输成本较陆地低,一些载有危化品的船只也在运河里穿梭不断。“哪怕有一公斤危化品落入河里,这条河的水质也完了。”在调研时,余辉立即在事发地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和建议。两会期间,余辉专门提交了关于建立大运河保护条例的提案,“现在各个水系发达的省市纷纷建立了河长制,但河道不同于‘门前三包’,水系保护更需要出发城市和途经城市的责任分担……”

在全国政协会议上,余辉提交的50多件提案大多与文物保护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我愿意登象牙塔尖,更愿意留在民众中间。”擅长从古画图像细节中寻找历史真相的文物专家,更情愿从社会细节中,探寻化解社会矛盾的节点。

天上的太阳照古人,也照今人。斜阳里,余辉骑车的身影投射在故宫的红墙青砖间,正缓缓前行。

编辑:位林惠

1 2 3 4

关键词:余辉 文物 绘画 研究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