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学诚:慈悲本怀 弘法济生
上世纪60年代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有一颗天生善良的心。12岁开始读诵佛经,16岁出家修行,23岁出任方丈,27岁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
他每天工作繁忙,睡很少的时间,但他并不以此为负担,反视为庄严。他常说:“无我无畏,无私无忧。”
2006年,学诚法师开设了大陆佛教界第一个和尚博客,被评为当年十大宗教热点新闻之一。随后,他又依次开通了网站、微博、轻博等网络弘法渠道,他的数千篇博文、逾800万人次点击量,博客“关注人气”超过4万;他的微博已经用八种语言同步向海内外弘法。
学诚法师说:“书、博客、网站、微博,是一种文化;文化是一种符号,文化是一种纽带。人必须要通过这种符号才有办法思维、才有办法进行语言的交流,要通过这种符号才能够把自己生命中走过的历程,团体所发生的一切,最忠实地记录下来……”
他认为:“佛教是一种以信仰为根本、解脱为目的、教育为中心、文化为纽带的宗教。”
他曾经给弟子们发短信说:“我现在最大的使命就是培养人才和弘法……我是为你们铺路搭桥的,我会用自己的一切帮助大家、成就大家。我与你们也有宿世的缘分,很愿意同诸位一起走下去,直至永远……”
入佛因缘:慈悲愿力与生俱来
1966年阴历八月十九这天,福建省仙游县赖店镇罗峰村的郑珍哥生下了家里第一个小孩,祖母给取名,叫傅瑞林。那时家家户户都穷,生下来的小孩,用块布包一包,就这样抱着。包着小瑞林的也是一块破布。据说那破布的纹理,好像袈裟一样。
小时候,少言寡语的瑞林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慈悲心肠。
一次,一位小学同学觉得瑞林老实好欺负,就开他的玩笑打了他几下,瑞林没有还手,任由他打。后来事情传到母亲的耳朵里,母亲心疼儿子被打,问他:“你为什么不还手?”瑞林说:“我不还手,他们打一二十下就停下了,我越还手,打的人越多,没完没了。”还说:“他们打我,已经很疼了,不要让他们再疼了。”
有的时候,邻居拿来一些吃的东西送给他们,只要父母还没有吃,他绝对不会自己先吃。有一天,学校开运动会,发了六个馒头,他没吃,带回家来,分给父亲和两个弟弟每人两个。母亲问他,为什么自己不吃?瑞林只说,怕里面有肉,留给他们吃吧。
这“吃素”一事,大概是受到祖母和母亲的影响。小时候,瑞林就跟着祖母和母亲祖孙三代一起做早晚课,每天念诵《阿弥陀经》、《普门品》等。12岁的时候,他就主动提出要吃素,并且提出想要出家。母亲怕他年纪太小,信心愿力还不坚定,没有同意。
12岁那一年,他开始读诵佛经。晚上,他常常念佛打坐到9点后才写作业,有时一天只睡两个多小时。据瑞林母亲说:“15岁时,我教诵两遍《楞严咒》,他就学会了。当时他就想出家,我和他父亲不同意,他就不敢出家。”
1979年至1982年,瑞林就读于仙游县华侨中学,成绩优异。学习之余,瑞林经常去离家不远的玉塔寺游玩。每进寺院,总有熟悉、亲切之感,尤其喜欢寺里菩萨像慈祥自在的面容。当时,村里有一位定来法师常常带经书给瑞林看。瑞林很喜欢佛教典籍,对祖师大德的传记爱不释手,特别是唐朝的玄奘大师求法、弘法的经历与大师“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的宏愿对瑞林日后出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16岁那年的大年初一,瑞林到当地的东山寺去拜佛,向东山寺的坚安法师请教佛法,住了三天才回来。清净的寺院生活在瑞林心中激起浪花,此生必定出家的念头与日俱增。
当时瑞林正在念初三,还有一个学期就初中毕业了,父母都劝他,把初中读完了,拿到文凭再出家。瑞林却说:“都要出家了,还要文凭做什么?你们肯让我马上出家就最好,如果不能让我马上出家,我也不读书了,我就在家种地养你们到万万岁,到时候还是要出家。”父母看到儿子信心那么坚定,就同意了。
出家的那天刚好是阴历二月初八,是释迦牟尼佛出家的日子。出门的时候,天空阴沉,下着小雨,还没走到村口,竟突然转阴为晴,阳光万丈。母亲亲自把瑞林送到莆田广化寺,跟他说:“要做个有出息的和尚。”
出家后,瑞林被寺院安排半天到田间种地,半天到念佛堂念佛,以考察他的道心是否坚固。他无论做什么事都很乐意,即便是杂务也欢喜用心地去做。
按照戒律,出家人要穿“坏色衣”,即青色、灰色、棕色等深色的衣服。瑞林那时候还没有受戒,按说还不用持守,可有一次,瑞林的母亲给他拿去一件白色的衣服,他拿到后,自己偷偷用蓝青色的墨把它染成深色,才敢穿。他觉得,出家就要像出家的样子,虽然还没有剃度,但是用戒律来要求自己越早越好。
瑞林能够在广化寺安稳学修,同母亲也有一定的因缘。当时,仙游东山寺的坚安法师有一位师兄在马来西亚,他想起在广化寺出家的瑞林是个难得的人才,想送他出国发展,于是找到圆拙老法师说明此意。刚好瑞林的母亲来广化寺拜见圆老,坚安法师就向她说明这件事,想听听她的意思。
没想到瑞林母亲一听,就说:“不同意,我想让他学佛法,而不是出去发财。”这句话一出口,圆拙老法师竟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双手合十说:“我活了73岁,还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话,这孩子我要定了。”
不久,圆拙老法师就给海外的定海法师写信说:“我找到接班人了,你回来给他剃度吧。”
圆老很欣赏这位刚出家的年轻人,十分用心地栽培他。从1982年学诚法师出家,直到1997年圆老过世,学诚法师依止圆老学修佛法共15年,并在后来的日子里,将圆老晚年在广化寺推动的念佛堂、佛经流通处、福建佛学院等弘法利生事业大力推进和发展起来。
在刚出家的几年里,学诚法师几乎很少讲话,默默为常住付出。有时其他法师指挥他做做这个,做做那个,他从不辩论、从不抱怨,闷头学做事,学做人,学沟通。慢慢的,心就自然静了下来,内心的散乱、狂妄等杂念都被磨掉了,变得非常调柔,成为堪能领纳佛法的法器。
圆老经常在其他法师和居士面前夸奖这个年轻小和尚是个修行人,说:“这个小和尚很了不起,你们有机会有能力要护持他,培养他好好读书。”却从来不在他面前流露出对他的赞赏。圆老自己也是位精进的修行人,在师长身边德尘尽染,他的弘法思想和行为准则深深地影响了学诚法师。
圆老70多岁时,还是自己洗衣服,有时他会叫上学诚法师一起去晾衣服。圆老告诉他:将来你也要自己洗衣服。后来学诚法师在广化寺做方丈时,有时事情很忙,侍者要帮他洗衣服,他都坚持自己洗。
上世纪80年代的寺院生活很艰苦。在饮食上虽然能吃饱,但没条件讲营养,完全是看这一时节盛产哪种蔬菜。如果是苦瓜成熟的季节,就要吃上一个月的苦瓜。蔬菜少的时候,就用咸菜代替。僧众单资也很少,每个月只有几元钱。在这样的环境下,真正能安稳住下来的出家人,都是甘于清苦、一心向道的。
广化寺是一个很纯粹的道场。那时候游客还不多,僧众学修区域比较幽静,多年没有外界的干扰。广化寺的管理和外联也比较单纯,很少办法会,很少承接法事经忏。地方宗教局、统战部等政府部门对广化寺的管理非常放心,相处和谐。僧人们在这样一个环境求学,更容易专注于学,心无旁骛。
1984年,中国佛学院复校后面向全国招收第三届学僧,福建佛学院因为道风严正,生源充足,也成为中国佛学院招生的重点对象之一。当时,福建佛学院只有预科班,还没有专科班和本科班,教学程度有限,因此在圆拙老法师和佛学院法师的鼓励下,学诚法师报考了中国佛学院,以总分全国第一的成绩考取了本科班,全国同届录取的新生共有38人。10月,他北上首都,在中国佛教最高学府,开始了四年的深入学修。
从南方到北方,置身一个新的环境中,饮食、气候都要重新适应。南方人喜欢吃米饭,北方人喜欢吃馒头,菜也很单一。学诚法师虽然吃不习惯,但从来不会挑剔,也不会自己买些东西来吃,学院提供什么,就是吃什么。
他经常虚心求教于师友,常常因为思考问题而废寝忘食。有一次,他给圆拙老法师写信汇报心得时说:“学院较乱,大家不愿学修,浑浑噩噩地过日子,自己见了伤心,想回广化寺。”圆老回信告诉他:“别人是别人,你应当虚心学习。”学诚法师收到师长的教诫,奉为至宝,时时拿来鼓励自己勤奋用功。
学习期间,学诚法师广阅三藏经典例如《华严经》、《法华经》、《大宝积经》、《涅槃经》、《大般若经》、《净土五经》、《六祖坛经》、《四分律藏》、《南山三大部》、《大智度论》、《中论》、《慈氏五论》、《菩提道次第广论》、《四分律比丘戒本讲义》等,尤其对戒律、净土、唯识、俱舍、道次第等领域有很深的研究与体会,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他遵循圆老的训示,坚持闻思修,勤习戒定慧,向佛法的高峰不断迈进。
编辑:罗韦
关键词:法师 学诚 佛教 佛学 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