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学诚:慈悲本怀 弘法济生
两院建设:精心培育佛教英才
1988年冬,学诚法师从北京中国佛学院放寒假回到广化寺。这时,他已就读于中国佛学院研究生班,在广化寺常住僧众里,学历是最高的。更重要的是,他已于当年腊月在成都文殊院受了具足戒,成为一名正式的比丘。就在这一年,广化寺方丈毅然法师退居。在赵朴老的关怀下,经毅然法师举荐和全体执事通过,决定将尚在就读研究生课程的学诚法师,推上广化寺住持的位置。
对于刚刚20多岁的学诚法师来说,刚考上研究生,正准备博览群书、好好钻研“唯识学”的当口,竟然从天而降一个“方丈”的职务,这个消息来得可谓不无突然。对于年纪轻轻、资历尚浅的他,要管理起一个几百人的大丛林,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个家当得未免也太早了些。
一贯低调、谦和的学诚法师认为自己的德才不堪担此重任而几度推托。并于大年二十九傍晚不辞而别,独自去了福州法海寺,准备回中国佛学院。由于大家还是觉得他是最合适的人选,老方丈毅然法师便亲自开车和演莲法师一起赶往法海寺,将他劝说了回来。
1989年的农历二月初八,年仅23岁的学诚法师正式升座成为广化寺宗教政策恢复后第二任方丈,成为当时汉传佛教寺院最年轻、学历最高的名寺方丈。中国佛教协会发来贺电,中国佛学院教务长倪强,福建省政协副主席陈仰曾以及省、市、区、县各级有关部门领导都莅寺祝贺。应邀参加庆典法会的有福建省各重点寺院的长老法师及远近四众弟子计600多人。
就任方丈后,学诚法师以传承佛法为己任,从寺院建设到组织规划、从人事安排到管理制度、从寺院教育到丛林生活、从自身修养的提高到整体素质的加强,法师样样操劳,尽职尽责,在他的住持领导下,广化寺住众由原来的百人左右增加至260多人。多年来,广化寺始终坚持“不卖门票,不设商业网点,不赶经忏”的“三不”原则,把寺院的职能真正落实到教化众生、和谐社会上去。住众单资是全国同类丛林中最少的,生活条件也是一般水平,在这样的环境下,寺院培养出了一批批道心坚固、信仰纯正、德行高洁、安贫乐道的法门龙象,并在佛教界以坚守佛教传统戒律和重视佛教文化教育事业两方面的成绩而立为榜样,被赵朴初会长誉为全国三大模范丛林之一。
1995年12月,学诚法师就任福建佛学院院长。在赵朴老提出“当前与今后相当时期内佛教最重要的工作: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的目标引导下,法师根据多年的修学体悟以及观摩国内外各大道场办学方式的经验,针对现代丛林修行方式不同于古代隐居丛林这一实际状况,以三大语系并融、八大宗派并弘的胸怀,前瞻性地提出并实践“丛林学院化,学院丛林化;修学一体化,管理科学化”的“四化”办学理念。
学院以“悲、智、愿、行”四大菩萨之精神为院训,以恭敬三宝、尊师重道、防护六根、修改习气、培养信心、树立正见、刻苦修学、积福耐劳、解行相应、清净和合十条为修学原则,培养具备“志、道、德、才、学”等素质的现代出家众。
学诚法师牢记赵朴老“当前佛教最首要的问题是培养人才”之教诲,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育僧工作,一大批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青年法师脱颖而出,他们或走上讲坛,或从事佛学研究工作,或开创慈善事业,或住持一方领众熏修,或到海外弘法。法师以纯朴的作风和坚定的信念,向一届又一届佛学院师生传递着爱国爱教的思想情操及“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崇高理想。
学诚法师2004年1月16日担任法门寺住持。2004年11月11日,值逢药师佛圣诞,在法师的精心策划与指导下,法门寺佛学班在这个吉祥的日子里成立了。到2007年,经过法师三年多来矢志不渝的努力与推动,法门寺佛学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正规渐渐走向正规,佛学班的软件、硬件设施已经达到中上级佛学院的水平。
因缘聚会,在2007年12月,法门寺佛学院经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开始筹备设立,2010年5月,法门寺佛学院正式成立,它属于省级佛教院校,是西北第一所汉传高等佛学院。本院与福建佛学院的办学理念一脉相承。
在法师悲心愿力的感召下,很快从四面八方涌来一批高素质的教职人才。他们分别来自中国佛学院、福建佛学院等,现有法师八人,外聘教师二人。教师队伍稳定,教学认真负责,管理以身作则。法师们道心坚固、信仰虔诚,除了办佛学院之外,还积极参与承担法门寺的重大接待和重大法会的工作。
开学伊始,只有24位同学,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佛学院的办学特点和优势得到教内外的认可,学僧源源不断前来求学,现在有三个班级共92人,分别为中专班、大专班和本科班。
佛学院硬件设施,由已故前任方丈净一老法师于1997年至2002年发大心筹建。目前教学楼八栋,大教室四个,大讲堂一座和一个图书馆,硬件设备可以招收300名学生。每栋楼都安装了暖气设备,教学器材有投影仪、计算机等,电教室和体育场正在筹建中。图书馆藏书近万册,有藏经五部,各类佛教杂志数十种,基本上能满足目前教学的需要。
2005年4月11日,在众善信殷重祈请下,经由北京市宗教局批准,学诚法师乘宿悲愿,怀着振锡北京、重兴古刹的心情,来到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凤凰岭上的龙泉寺,住持起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刹,并逐渐营造了一个充满朝气的新型僧团。
在学诚法师身体力行的带动下,龙泉寺新型僧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长起来。进入寺院的僧众都经过严格挑选,在信心、道心、文化程度、组织观念、集体观念等各方面都比较优秀。法师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必须把培养人才放在第一位。这就必须建立清净、和合、增上的正法僧团,要有很浓厚的学修氛围,并且还要有一定的规模。僧团要以持戒为根本,并且要有一套完整的学制,形成一个学修体系。僧团的学修体系中,要配合有相应的管理制度来保证僧团的正常运作。这是僧众能够长期持续在佛法上用功的有力保证,不仅是让现在的人,而且能让以后的人都能够在这个道场里一直往上走,这样佛法才能够代代相传,经久不衰。”
在僧团管理方面,法师高瞻远瞩,他参照戒律羯摩制度及现代丛林管理经验,确立了龙泉寺僧团伦理规范:僧团成员遵循戒别和僧团行政两种伦理。
依戒别高低的伦理是以受戒的程度来区分,即比丘、沙弥、净人三个层次,同一个层次里按照受戒的先后排序,即依戒腊,上殿、过堂、诵经、布萨等宗教活动的位次都要依着戒腊来排序,下座对上座要恭敬,学习;行政伦理即依行政职务的高低,在做事时就要依着行政系统,下位服从上位,清众服从执事。两种伦理各有适用的场合,不能混淆,也不能执此废彼。同时,上座对于下座要关心、引导,执事对清众要以身教为先,不可有当官的心态。总之,僧团的每个成员都能够安立好自己的角色,敦伦尽分,一个僧团就能够有很强的和力。
以净人、沙弥、比丘之序,下位成员虚心向上位成员学习,接受教导和劝诫,上位成员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照顾帮助下位成员的成长和提升。对年纪轻的出家众,学诚法师特别安排他们学习背诵《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道德经》《庄子》《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四十二章经》《佛遗教经》《八大人觉经》等传统文化经典,以提高道德素养,促进人格、僧格的完善。
在学诚法师的不断总结摸索下,龙泉寺僧团既继承了传统丛林的精华,又汲取了现代佛学院教育的特点,形成了高素质的僧团。
学诚法师现在身兼多项要职,每天的工作量可想而知。他的时间是分秒必争,但并不以此为负担,反视为庄严。他常说:“无我无畏,无私无忧。”
编辑:罗韦
关键词:法师 学诚 佛教 佛学 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