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学诚:慈悲本怀 弘法济生

2014年02月10日 10:14 | 作者:雷新 张罕
分享到: 

  慈航普度恒守正念 常行大悲

  身教先行、言教相随是学诚法师一贯的风范。

  每次从外地回到广化寺,学诚法师哪怕是半夜到寺,次日也都要和大众一起上早殿。他经常找执事法师了解寺院的情况,还特别关心巡夜人员,常常会晚上10点到11点左右在寺院走走,和他们谈话并了解工作。法师平易近人,从不摆架子,上到老和尚下到小沙弥,他对寺里的每一位僧众都非常关心。法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僧众的问题会委婉善巧地开导,令对方心悦诚服,欢喜领受。

  在法门寺,只要在寺院,学诚法师每日必坚持上殿、过堂,即便是凌晨一点多才休息,第二天也依旧上殿。有一次因身体欠佳,医生叮嘱不能上殿,可法师第二天仍然闻板起床,他说:“养成懈怠懒惰的习气,以后不好改。”

  学诚法师十分重视戒律的行持。在龙泉寺,从2005年开始,寺院每年均举行结夏安居,在2006年结夏安居期间,他为弟子们规划了密集的戒律课程和相关的辅助课程,并几乎每日回到寺内亲自授课。他教导僧众:“在安居期间,重点是摒弃外缘、收摄身心,培养对戒律的好乐心以及对三宝的深厚信念,戒律是正法久住的根本,成就无上菩提的道基。”

  无论在何处,大家看到他都是和颜悦色,身心自在,一点也显不出因事务的繁忙而忧愁不安,这说明内心具足戒定慧的功德;充满着光明、清凉、快乐和宽容,亦是具有菩提心的流露。

  学诚法师常讲:“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人不了解佛教,认为那是一个陈旧落后的宗教,那群人是一个弱势的群体。事实上恰恰相反,佛教是一个非常先进的宗教,佛教的团体是一个非常先进的团体。因此,我们既要认识到佛教当前的现实处境,更要认识到佛教团体在当今时代担负的历史责任。”

  学诚法师认为,佛教的教育应该引导四众弟子从原始、片面、落后、短视、陈旧的观念里解放出来,走面向社会、面向世界的道路。除了要注重自身修养 以道感人、以德服人、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真实修行、真实弘法之外,作为佛教徒,还要有长远的眼光,要能够把握新时代佛教发展的命脉,要懂得利用现代化设备(如电脑、网络等)和适合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方法来弘法。

  2006年2月21日,开展网络弘法的机缘成熟,这一天,学诚法师的博客正式开通。此后,一幅幅活生生的法师带领弟子们将佛法生活化、现代化的画面源源不断地透过互联网展现出来,赢得了广大信众和普通民众的一致好评。从博客开通至2011年底,点击率已超过780万人次,接引了大批网友学习佛法,成为法师与广大信教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交流互动的一个很好的平台。和尚博客内容日日更新,很多人都是通过博客找到了生命的起点,认识了人生的价值。根据博客文章和法师答疑内容出版的《和尚博客》系列书籍已经达到8套57本。

  学诚法师敏锐地把握了当前时空因缘,深入地思考和抉择了弘扬传统文化与振兴佛法之间的关系,以一个宗教界领袖宽广的心胸和高度,超越宗派、宗教,倡议搭建一个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平台,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来解读当今社会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既是为国分忧,增强中华民族的竞争力,又使佛法得以扎根于一个广大的平台上,将爱国与爱教能够契理契机地结合在一起。

  正是站在这样一个至高的着眼点上,2008年8月8日上午8时8分8秒,旨在以佛法为核心,儒、道为两翼,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本”、“和谐”思想,并使之放声于世界的龙泉之声网站正式开通,从而为广大网友提供了一个了解、学习传统文化的平台。为了使网站更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力,龙泉之声网站第一个外语(英语)频道于北京奥运会闭幕当天启动。至2011年11月28日,龙泉之声网站的浏览量已超过980万次。

  2011年2月17日,学诚法师又开通了多语种微博和龙泉之声网站日语版。法师的微博每天用8种语言(中、英、法、德、俄、日、韩、西班牙语)更新,为国际化弘法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中国新闻网、中国广播网、中国青年报、中国文化报、北京晚报、环球时报(海外版)、BBC、CNN等国内外十余家媒体对法师的多语种微博进行了报道。截止到2011年11月28日,法师多语种微博的粉丝数量已经突破28万人。

  学诚法师每日更新了中文微博之后,微博负责人就会及时通知各个语种的义工,迅速翻译并更新微博。一位英文粉丝留言说:以前都是看洋教士到中国布道,今天终于有中国法师向洋人讲经。一位韩文粉丝评论道:没想到在微博里还能看到用韩文传播中国佛教文化。

  学诚法师说:“书、博客、网站、微博,是一种文化;文化是一种符号,文化是一种纽带。人必须要通过这种符号才有办法思维、才有办法进行语言的交流,要通过这种符号才能够把自己生命中走过的历程,团体所发生的一切,最忠实地记录下来。记录下来的目的就是要留给后人,让后人知道过去的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心里想的什么,是怎么生活的、是怎么学修的……这个是我们对历史的一个责任,对佛教的一个责任,对后来人也能够有启迪和借鉴的作用。”

  在2009年全国两会上,学诚法师作了《充分发掘中国佛教智慧》的发言,在发言中,法师提出,“充分发掘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特别是中国佛教文化所蕴含的文明智慧,因应时代发展和现实需要予以阐发,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资源,使其契合佛教慈悲济世的伦理本怀。”

  学诚法师说,两千多年的中国佛教秉承大慈大悲的伦理精髓,不断融会中国社会的历史传统、文化模式和民族心理,形成了关怀人间、关切民生、关心社会和关注民族兴衰的独特品格和大乘气象,积累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丰富精神资源。我们应当高度重视,使其泽被当代、利益众生。

  他提出,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佛教劝善止恶、慈悲济世、利益众生的伦理基础是建立在众生皆有佛性因而众生平等的理念之上。这是一种普遍而无差别、根本而彻底的平等观。它绝不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说教和怜悯,绝不是一种自居优越的同情和布施,而是把所有众生视为与己同体的“同体大悲”,是不带任何条件、不求任何回报的“无缘大慈”。中国佛教从缘起性空、诸法无我的理论高度和修行实践,阐明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及自利利他的本质依据和必然要求。

  他还指出,中国佛教的伦理原则典型地反映了人本情怀和人道本位,“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的宗教形态既是中国佛教人本情怀和人道本位的必然发展,又开启了中国佛教进一步融入社会、关怀现实的新篇章。今天中国佛教伦理思想无论是从善去恶、慈悲平等还是自利利他,都是以宗教形式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智慧观照和经验总结,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从2009年开始,学诚法师连续四年为龙泉寺僧俗二众题写新年寄语,为大众指明未来一年的用功方向。2012年即将到来,学诚法师题写了新年的寄语:“恒守正念,常行大悲”,策励龙泉寺僧俗二众在新的一年里树立正见,发大悲心,在利他中成长。

  法师曾经发短信策励僧众:“我现在最大的使命就是培养人才和弘法,今后,你们要发广大心,勇敢承担。我是为你们铺路搭桥的,我会用自己的一切帮助大家、成就大家。我与你们也有宿世的缘分,很愿意同诸位一起走下去,直至永远。诸位的条件都比我好,未来的成就是不可思议的。你们要相信自己的未来,从而更加努力、和合、辗转增上。”

  就在最近,学诚法师在微博上写道:“出世之要,莫尚愿力。愿者,信所钟,行所出也。无信则无愿,无愿可云信乎。无愿则无行,愿相续,非即行相续乎。”

  他还写道:“佛法之要,在戒定慧。儒门之德,在智仁勇。净土之诀,在信愿行。此三非三,三只是一。此一非一,一必具三。能知戒定慧之缺一不可者,智也。躬行戒定慧者,仁也。不被贪嗔痴所夺者,勇也。知三德之在物在我,本来平等者,信也。以我因中三德,仰企果上三德者,愿也。直将果上三德,成我因中三德者,行也。此所谓三法妙也。”

  字字珠玑,放大光明,一如慈航心灯,莲花遍开⋯⋯

编辑:罗韦

关键词:法师 学诚 佛教 佛学 学院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