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政府与基金会携手发力 民办社工服务有望“破局”
走向“方式创新”
政府对社会工作服务的推动可谓不遗余力。尤其是近年来,在政策层面为社工机构的发展开了“绿灯”。
王金华告诉记者,早在2011年底,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民政部等就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这是第一个中央层面关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专门文件,也是指导性纲领,在社会工作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1年后,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对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主体、对象、范围、程序与监督管理进行规定。2013年,民政部、财政部再发《关于加快推进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意见》;今年4月,民政部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支持保障体系”。
政策发布后,需要合适的项目让其“落地”,于是“大爱之行”项目应运而生,该项目将辐射全国,进行大范围试点。
据了解,“大爱之行”项目包括直接服务、人才培养、政策标准研究三方面内容,将通过服务项目等方式,撬动地方财政资金,推动社工服务发展,改善民生福祉。
该项目以城市流动人口、农村留守人员、贫困老人等十类人群为服务对象,李嘉诚基金会为此捐款2000万元,用做项目直接资助、社会教育及高层次专业人才培训、政策研究与倡导。这笔捐款还成功撬动各地财政通过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等方式,支出配套资金共1855万元。
今年初,“大爱之行”项目拉开序幕后,项目面向社会招投标、申报、评定、审定,各个环节都是透明的,保证了项目的公正性。只要符合条件,任何民办社工机构都可以申报此项目。“大爱之行”项目在全国共收到470个申请项目,经专家审核后,共甄选出110个立项项目,其中20个为重点示范项目,90个小额创新项目,项目实施期限为今年7月初至2015年12月底。也就是说,“大爱之行”项目拉动了110个专业服务机构参与,项目覆盖全国29个省市,受惠人数将逾百万。
王金华认为,政府与社会合作推进社工服务发展是项目的“方式创新”。他说:“目前,大量的社会服务工作还是政府在做,社会力量参与的深度、广度都不够,也缺乏参与的渠道。项目实施将有望改善这一局面。”
寻找“服务标准”
王金华说,“大爱之行”项目让各项政策“落地”,最终要在实际操作层面形成长效机制,促进社工服务机构的发展。
在李嘉诚基金会方面看来,投入2000万元与民政部合作开展“大爱之行”项目,则是因为项目具备“多功能”。
“大爱之行”项目有4个具体的目标:一是通过项目实施,推动改善受助人群的生活境遇;二是通过项目实施,推动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与民办社工服务机构能力建设;三是通过项目实施,推动建构社会工作服务标准体系;四是通过项目实施,探索社会工作服务新模式。
李嘉诚基金会项目经理陈瑜告诉记者,基金会重视项目的“1+1模式”:既能帮助困难者,又能帮助社会组织。
陈瑜说,基金会非常重视为国家社工人才培养出力,因为“这些能力是拿不走的,在项目期结束后,能力会留在当地”;同时,2000万元的捐赠也撬动了地方财政的配套资金。
“我们重视的另外一点是,这个项目中有一部分工作是政策研究。我们非常支持系统化的研究工作,希望找出中国社工服务的标准,总结出本土化的经验。”陈瑜说。
王金华也强调,发展社工服务需要建立合适的标准体系。他说:“举个例子,社工服务失能老人,怎么服务、服务到什么程度,是不是应该有个标准?”
民政部和李嘉诚基金会都非常看重项目的实施效果,在评估体系中将引入第三方机构,这有利于客观评估项目成果。
此外,无论是民政部还是李嘉诚基金会,均看重这一项目在全国的示范性。陈瑜说:“我们评审选择110个项目,是为了示范给各地政府看,怎样才能找到有能力、符合要求的社工机构。”
编辑:牟宗娜
关键词:大爱之行 社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