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社会组织+”模式服务百姓的新途径

2015年08月25日 09:07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包头市昆都仑区培育壮大社会组织,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通过百姓“点菜”、政府“定菜”、社会组织“做菜”的菜单式服务模式,为百姓提供贴心周到服务。

  眼下,在“社会组织+”模式下,该区老百姓迎来了很多“贴身服务”,免费代管小学生的“快乐4点半”、调解家庭矛盾的“劝和小组”、为居民提供水暖电工服务的“能人巧匠”等,越来越多社会组织创新的惠民服务项目走进社区,赢得群众对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广泛赞誉。

  社会组织准入低门槛、零门槛

  近几年,昆都仑区积极探索多元化、多样化的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和路径,提出“社会组织+”新模式,通过成立社会组织孵化园、街道级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社区级社会组织促进会,形成区、街、居“三级联动”机制,将分散的草根社会组织规范培育,有效承接政府职能,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

  2013年,该区打破社会组织发展的第一道藩篱,实行社会组织注册登记与备案登记双轨登记制度,放宽准入门槛,甚至零门槛注册。

  在以往,只有达到一定人数,拥有场地和一定经济基础的社会组织才达到登记“门槛”,一些刚起步、硬件条件达不到要求的不会被纳入。实行“双轨制”后,草根型社区社会组织和公益慈善社会组织,因此获得了“名分”。

  新政实施以来,昆都仑区社会组织数量由2012年的137家增长到2015年的514家,增长了一倍左右,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近7家。到今年底,要实现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20家,社会组织将达千家以上的规模。

  为“草根组织”建立“家”

  为了让社会组织快速成长,该区于去年8月启动了包头市首个社会组织孵化园,对枢纽型、骨干型的社会组织进行孵化。孵化成熟的,政府就会出资购买,进一步支持其发展。

  截至目前,入驻孵化园的社会组织有17家,其中两家成熟的组织已经提前完成“孵化”,顺利“出壳”,分别承接了昆都仑区老年社会工作服务社区的老年群体能力评估及老化预防项目、昆都仑区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等工作。

  孵化园让草根组织有了“家”,街道、社区的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和促进会,为他们提供办公场地、人员培训、技术支持、管理咨询等服务,又让社会组织生了“根”。

  为了更好地让社会组织与百姓需求无缝对接,社区促进会重点发展培育矛盾化解类、社区家庭服务类、精神慰藉类、老专家服务类、社区文体类共5类社会组织。它们就近服务,弥补政府公共服务不能覆盖的“盲点”,同时能用专业化的服务来满足居民个性化的需求,让百姓直接受益。

  “社会组织+”模式服务百姓

  在各类社会组织大量涌现,不断壮大的基础上,为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昆都仑区进一步结合地区实际,谋划“社会组织+”新模式。其中包括“社会组织+居家养老服务”、“社会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社会组织+文化惠民活动”等模式。

  以“社会组织+志愿服务活动”模式为例,今年4月,昆都仑区进一步提高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突破以往的志愿者服务模式,与心愿公益协会签约,投入25万元用于购买专业志愿服务。采用志愿者管理4M工作法(微电影、移动互联网、市场化运作、解决方法),重点搭建志愿者登记、供需双方联系、志愿者服务记录、志愿者服务答谢的4个平台,建立了志愿者登记渠道,实现了供需双方无缝对接,健全了现代化志愿者考评机制,真正做到“你有需求我能帮助,你有问题我来解决”,实现点对点式高效的志愿服务,逐步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道德风尚。

  在昆都仑区,就业培训、法律援助、残疾人服务、物业管理、青少年心理、婚姻家庭等等……这些长期以来由政府机构“大包大揽”的公共服务项目,逐步“上架”由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社会组织+”的新模式,极大地激发了社会组织服务民生的内在潜力优势,扩大了公共服务覆盖面,满足了不同群体多层次需求,实现了资源互动共享和服务效益最大化。

 

编辑:薛晓钰

关键词:社会组织 慈善 志愿者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