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追求考研的大学与毛坦厂中学没多少区别
在看到母校也开始追求“另一种升学率”之时,难免生出一种很复杂的情绪,如果大学也沦为另一种“高中”,如何能够指望它更好地秉持“大学之道”?
前段时间,突然怀念大学岁月,于是点开母校官网浏览了一番。在繁杂的校园资讯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母校几乎所有的院系,都召开了考研经验分享会或表彰会。从中不难看出,各个院系的领导都将考研视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不但让考上研究生的学生分享经验,还不吝惜给予他们各种荣誉。
因为学的是师范,我大学毕业后在中学待过两年,所以对学校重视与追求升学率,有深刻感受。可是,在看到母校也开始追求“另一种升学率”之时,难免生出一种很复杂的情绪,如果大学也沦为另一种“高中”,如何能够指望它更好地秉持“大学之道”?
当然我也知道,从现实的功利角度出发,不管是母校的大小领导,还是学弟学妹们,无论怎么重视考研,都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母校不是什么名校,底蕴尚浅,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自然不足,加之愈来愈多的单位在招聘的时候,开始将“硕士研究生”当作门槛,考研便成了学校与学生的集体选择。
严格说来,母校的这种选择,其实并不新鲜。多年前,曲阜师范大学就以“考研基地”的名头闯入公共视线,还掀起了一场口水仗——社会有批评之声,学校及学生多呈愤愤不平之态,觉得“考研基地”的界定是一种侮辱。记得我在山东工作时,询问过办公室一位曲阜师大毕业的同事,为什么你们学校考研的风气这么浓重?考研的成功率也这么高?同事告诉我,曲师地处“小县城”,学校相对封闭,学生也甚少有机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加之,农村出身的学生较多,于是只能拼命复习考研,希望博得一块更好的敲门砖。
今天看来,我的母校及更多的地方普通大学,重复曲阜师大的道路,其实一点也不意外。这些学校,几乎都有如下特点:要么远离大城市,地缘吸引力不够;要么学校“升本”时间不长,知名度及底蕴不够;要么多以农村生源或城市普通生源为主,几乎没有可以依仗的家庭资源,只能靠苦学考研究生给自己增强竞争力……
看到这些描述,是不是有些眼熟?没错,每年高考前夕,舆论总会这样分析安徽六安毛坦厂中学这所“高考工厂”。虽然,许多大学对于考研的态度,更多表现为一种鼓励支持,而不像毛坦厂中学对待高考那样不惜代价,但两者背后呈现出来的,都是普通学校与普通家庭孩子的辛酸与无奈。唯一的区别仅仅是,一个属于大学一个属于高中。
我一直在想,母校的学弟学妹,倘若不走考研这条路,会怎样呢?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出路肯定没有我十几年前毕业时好。那个时候,学校只有两三千学生,师范学院的性质,让我们每个人都不会为工作担心,大不了回到生源地等待分配就是了,虽然收入低一些,但妥妥的事业编制铁饭碗。现在则不一样了,学校上万名学生,僧多粥少,找不到工作也没有分配一说,于是,稍微有些上进心的,便想尽办法给自己增强竞争力,而考研无疑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至少它相对公平。
大学变成考研基地,当然是件很不正常的事情,但在不正常的背后,却蕴藏着众多难以言说的痛楚。社会对学历的需求越来越高,大部分普通院校的普通学生的出路,却越来越窄了。(曹旭刚)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考研 升学率


康熙几何“课本”亮相内蒙古
24小时书店现身河北 市民乐享“文化”夜生活
沙特在首都上空拦截一枚导弹 网友拍下画面
海南海事局南海救助局开展首次海空联合巡航
柏林民众纪念圣诞市场恐袭一周年
安理会再次延长跨边界向叙利亚提供救援授权
美国旧金山圣诞老人大聚会
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动化码头开港试生产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