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王富仁:温厚安然 保持着思想的独立和勇敢的探寻

2017年05月12日 13:46 | 作者:梁鸿 |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 

“生命本身就有巨大的价值存额”

老师和学生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就像父亲和女儿,好像没什么直接联系,但越是年长,越是发现,有许多东西已经浸入到血液里,在无形中塑造你的性格和精神方向。博士毕业之后,我的研究重心逐渐转向当代文学,并且开始创作。我一直惭愧于自己没有从事鲁迅研究,没有继续现代文学研究,觉得离老师越来越远。有一天,在思考“梁庄”中的“昆生”及周围人对他的态度时(那个住在墓地里的人),我突然想起老师在《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里论及鲁迅小说《白光》主人公陈士成的一段话:“有一种悲剧,主要同情的是一种人的社会作用,社会价值……这一种悲剧,在热烈感情的背后,实际上仍然包着一个冷的内核,因为它对人、对人的自身是冷漠的,它教人只能同情自己认为好的人、有价值的人,而当你、特别是你和周围社会群众都认为这个人不好、没有用处时,你就可以不必同情他了,他的一切便都是‘咎由自取’、‘活该如此’了。”这不正是陈士成们和昆生们所面临的境遇吗?我们的文化系统中最残酷的地方在于:生命本身不拥有价值。老师认为,《白光》中的悲剧感正是因为鲁迅让我们看到,“人是有独立存在价值的,他在没有任何附加价值的情况下,依然有一个巨大的价值存额,人们是不能漠视他的存在的。”

像发现一丝亮光,我对“梁庄”中的人物有了新理解,“生命本身就有巨大的价值存额”,值得我们以尊重、平等的目光注视他们。很自然地,我又回到老师的轨道上,热爱自由,回到生活内部,尊重生命实感,以探寻文化内部的肌理和矛盾。我是我老师的学生。这几乎是命定的事情。

今日学界谈论王富仁的鲁迅研究时,一定会提到他的《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也大多集中于这部论著对之前政治化鲁迅的反对。其实,这本书有更重要的主题,即探讨鲁迅小说悲剧形态的思想来源,它首次从哲学、文化和思想角度探讨了鲁迅关于“人”的命题及鲁迅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它属于启蒙,却不止于启蒙,起于鲁迅,又不止于鲁迅。它是一个独立知识分子对中国政治文化系统的深刻思辨,值得今天的我们一读再读。

编辑:梁霄

关键词:王富仁 思想 独立 温厚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