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王富仁:温厚安然 保持着思想的独立和勇敢的探寻
保持热爱与完整
世人总是被王富仁先生敏锐纯粹的学术精神和批判意识所吸引,但于我而言,老师却兼有父亲的形象。想到他时,除了思想的熏染和解惑外,生活的点滴细节似乎更为真切。在北师大读博士期间,我的家还安在郑州。每次试探着说,老师,我想回家。老师总是不等我说完,就说,回吧,赶紧回吧。他的语气好像在赶我回去,生怕我晚一分钟到家。直到此刻,那一声声的“赶紧回吧”还在我耳边,带着点含混的、甜蜜的笑意,好像他的学生要回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他要用尽全部力量去支持。
博士毕业十余年,搬家无数次,扔掉诸多东西,却有一样始终保留:王老师批改的我的博士论文打印稿。那红色字迹遍布于文稿的天头地脚,密集如织,大到整体结构的安排,小到字词的使用,他都认真提出修改建议。后来,论文出版,老师更是写了五万字的长序,谈论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位置特征,讨论作家在此文化中的选择与割舍。记得当时出版社希望能把这长长的序删掉一些,老师愤怒异常:“一个字都不能动,我写的都是经过字斟句酌的。”这是老师唯一一次发怒。我深为震惊,却也明白一件事:要珍惜你的文字和思想,不是不让人改,而是,你在写的时候,要赋予它真正的价值。
那天花板上的黑洞,随着时间和记忆的磨损,变得广大、模糊,又无处不在。那深渊一样的黑暗,悬在下面几个人头上,似乎随时要把人吞噬掉。下面的人隐约感受到那威然的压力,却因为热爱,因为心怀希望,依然保持着昂扬而专注的思考。就像那支燃烧过半的香烟,哪怕成为灰烬,依然倔强地维持它的完整。这是老师带给我们的精神意象。在以后的生活和写作中,我会努力保持这样的热爱与完整。我是父亲的女儿,是老师的学生。(梁鸿)
编辑:梁霄
关键词:王富仁 思想 独立 温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