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太平间生命“摆渡人”的忧与乐:被看轻也被需要

2017年08月01日 17:50 | 作者:胡哲斐 |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图为吴光荣在对逝者鞠躬。 王刚 摄

图为吴光荣在对逝者鞠躬。 王刚 摄

打车拒接单 “老吴们”社会接受度低

吴光荣并非一开始就从事殡葬行业。吴光荣是江西人,1996年来到杭州,踩过三轮车、做过水电工。2003年,他看到杭州殡仪馆的招聘,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紧接而来的录取通知才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当时家人对殡葬行业有强烈的抵触心理,极力反对我的决定。”吴光荣说,自打进入殡仪馆工作的那一天起,自己就开始接受别人异样的眼光。

“有一次,我坐公交车上班,忘记把工作牌藏起来了。旁边的乘客看了我一眼,立马从座位上起身。”吴光荣回忆起以往的经历,哭笑不得,“更别提后来调到太平间,整天接触遗体了。”

杭州殡仪馆殡仪服务中心主管倪剑也曾陷入过和吴光荣类似的尴尬境地。他告诉记者,早上打车到单位上班,出租车司机一般拒绝接单,“中国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觉得和遗体接触晦气、不吉利。”

据了解,像吴光荣一样,由杭州殡仪馆外派到医院太平间的“职业入殓师”,目前约有14名,分布在浙江省市多家医院。这群人均是年龄50岁以上的外地人。“年轻人、本地人很少有人愿意做这一行。”倪剑苦笑道。

吴光荣的女婿就曾来太平间实习过。“他做了十几天就放弃了。”吴光荣无奈地直摇头,还有一些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当天上午来,当天下午就走了。

招人难成了殡葬一线服务者同时也是整个殡葬行业的一大“痛点”。

杭州殡仪馆副主任张赵勇表示,殡仪馆招人确实存在很大难度,常年都在不间断招人。殡葬行业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辛苦、社会歧视多、心理压力大,都是别人不想做、不能做也不敢做,但必须有人去做的工作。

编辑:梁霄

关键词:太平间 生命 需要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