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天下 天下
纪念胡耀邦诞辰100年:他向年轻人敞开大门
你们肯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敢到最困难的地方去
影片里,苏联歌曲《共青团之歌》的配乐声响起,最激荡的画面之一是年轻的垦荒队员告别家人、恋人,坐上北上的火车,前往一片泥泞的北大荒,豪情万丈地要为国家开垦良田。
那代人青春的时代特点——建设祖国、奋斗甚至自我牺牲,是贯穿《青春激荡的年代》这部电影的主题。
上世纪50年代初,国民经济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的大潮汹涌有声。胡耀邦提出,“青年团的一切任务,都应当围绕国家建设的任务展开”。
1955年,中共中央批准中央农村工作部《关于垦荒、移民、扩大耕地增产粮食的初步意见》。胡耀邦认为,垦荒事业正是青年的用武之地。他提出动员一部分城市未就学的初中、高小毕业生及其他失业青年参加垦荒事业。
在胡耀邦的领导下,团组织在青年中间有着极强的号召力。《关于响应党的号召,组织青年参加垦荒的几项意见》传达下去不久,众多青年报名要求垦荒。
1955年秋天,胡耀邦在家里接见了北京青年垦荒队的5名发起人,肯定了他们的爱国热情,还询问他们是否完全出于自愿,还有什么困难和要求。
61名垦荒队员出发时,胡耀邦为他们送行、授旗,还在《向困难进军》的讲话中说:“你们的行为是英勇的行为,是爱国的行为。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你们肯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敢到最困难的地方去。”
垦荒队员开往北大荒后的第二年夏天,胡耀邦风尘仆仆地赶到黑龙江萝北县,去探望垦荒队员。他和队员们一起在田间劳作,在茅草房里和大伙儿一起喝稀粥,吃黑泥豆。黑泥豆小得筷子夹不住,胡耀邦干脆用手抓着吃。
他鼓励那些年轻人说:“你们要靠自己的劳动,创造出比茅草房高级得多得多的房子,在不久的将来你们也要住高楼大厦,走宽阔的马路,也有电灯、电话、汽车。一句话,把这里建设得富足。”
垦荒队员杨华后来感慨,他在北大荒扎根40年,前后多次与胡耀邦有过接触和书信,这使他在北大荒极其艰苦条件下创业的决心从未动摇。
从1955年到1956年9月,一年里,全国有近20万名青年参加了垦荒事业。“垦荒”几乎成为那个年代部分青年的共同记忆。
除此之外,他们的青春记忆里,还有“青年突击队”“节约岗”以及“青年班组”。他们在工业战线上钻研技术,节约钢铁和煤炭;在地里和农民一起干活儿;还植树造林,绿化长江、黄河。后来,有一批杰出人才是青年突击队中涌现出来的生产能手,还有的成为国家领导人。
《青春激荡的年代》剧组为了再现当年北大荒、江西鄱阳湖畔垦荒的场景,专程去那些地方取景。他们原本打算在那里找一块荒地来搭景。张葆青说,到了当地,他们完全找不到可以还原那种荒凉之感的沼泽地,目力所及的是整片的农田和大型农业机械。
胡耀邦去世后长眠于江西共青城,而那片土地也是垦荒队员开发出来的。数年前,共青城已是一个现代化城市,就像胡耀邦对垦荒队员期许的那样,“住高楼大厦,走宽阔的马路”。
时时处处做青年的知心朋友,从各方面帮助他们成长,成为他们的知音
任何一代人的青春都有困惑和迷茫,也都需要有人为他们拨开成长中的迷雾。电影中的一个场景是,几个青年学生在争辩“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两种价值观。
胡耀邦深知团组织可以为青年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他经常跟身边的团干部说,要时时处处做青年的知心朋友,从各方面帮助他们成长,成为他们的知音。
在如何帮助和教育青年的问题上,他根据自己几十年的经验总结道,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引导”。他还说,“引导”比“教育”更准确,意义更宽。
擅长宣传工作的的胡耀邦,熟悉报刊对青年的作用。在胡耀邦的心目中,宣传工作既是对青年的引导,也是反映青年自身对社会问题看法的渠道。
他刚到任团中央就明确谈到:团中央要办一份青年的报纸,是为了通过它指导青年运动,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青年,它区别于党报和其他报纸,是具有青年特点的。
胡耀邦在中国青年报上花费了很多心血。他每年要去报社多次,找负责人谈话,或者向编辑部、记者作报告。报社编印的《胡耀邦同志谈办中国青年报》就有4万余字。
从1953年秋天开始,胡耀邦确立一个制度:每个星期天晚上,团中央宣传部、中国青年报社、中国青年杂志社等报刊的负责人到他家开“碰头会”,研究宣传工作。经常先是胡耀邦先传达中央一些重要决策精神和中央领导人的讲话,然后他就敞开思路,谈他对这些精神的领会和由此派生出来的对青年工作的看法。接着大家开始无拘无束地议论起来,谈各种观点,对胡耀邦哪些想法表示赞成和不赞成,有时还会争论起来。
那些场景在胡耀邦女儿李恒的童年记忆中也留下痕迹。有一次,她在屋外的海棠树下玩,听见父亲在屋里大嚷:“在这个问题上,我要和你们斗争到底!”
时隔多年,面对创作胡耀邦传记《从红小鬼到总书记》的作者陈利明,时任中国青年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的张黎群回忆起那段难忘岁月,“想起那种平等讨论切磋问题的情景,那种亲密的相互信赖的关系”。
他从胡耀邦身上找到了和青年交心的秘诀:要真正了解青年,只有真诚和他们平等相处,不轻视他们,不高高在上以教育者自居,而是以心换心,取得青年的信任,这样他们才可能跟你说真心话,彼此不戒备、不设防。
胡耀邦曾经让张黎群邀请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部分学生跟他座谈,谈的都是青年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题。
一个真实发生过的场景在电影里被演绎:
一次座谈中,一名大学生突然问胡耀邦到底该怎样谈恋爱。胡耀邦毫不犹豫地回答:“真心实意地追,追,追到底。”
高勇回忆说,胡耀邦曾经反复强调,“青年特殊利益是不能忽视的”。为此,胡耀邦还建议中国青年报设立“青年呼声”栏目,“多反映青年的要求,重现青年的呼声”。
在他的眼中,报刊应该办得有趣味,能让读者长知识。在回忆录里,高勇记下胡耀邦的一些主意:“比如,中秋节前介绍中秋,孔子诞辰介绍孔子,也可介绍婚姻恋爱的历史,篮排球的历史,中国衣着是从哪里来的,穿裙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最初是什么式样,等等。”还有“为什么青年见了人脸红,如何使自己长高一点,如何使自己不胖”“这些都是青年关心的问题,写出来一定受欢迎”。
在那个年代,和一些人“保守”的思想不同,胡耀邦对青年总是抱着一种开明的态度。当时,有人简单化地反对所谓的小资产阶级情调,胡耀邦公开说,“青年要敢于穿花衣服,爱美是人的天性嘛。”
家人曾经感受过胡耀邦的这种开明。女儿李恒谈恋爱时,男友送给她两件塞浦路斯的紧身弹力上衣,一件红色,一件翠绿色,穿在身上色彩鲜艳,还能显现出少女的身材。母亲李昭看见了,皱着眉头说:“看你穿的,像什么样子!”胡耀邦回头看了一眼,笑了笑,什么也没说。
编辑:玄燕凤
关键词:胡耀邦诞辰100年 胡耀邦


抗战时期绘画作品展在重庆举行
“朱诺”号首次近观木星“大红斑”,仅9000公里!
2017中国互联网大会在北京开幕
巴黎和洛杉矶同时赢得奥运会承办权
美海军陆战队一空中加油机坠毁 机上16人遇难
乌克兰男子打造木制机器人“一家” 用1750块零件
重庆动物园为双胞胎大熊猫举办1岁生日会
新一轮叙利亚问题日内瓦和谈启动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