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6全国两会专题报道>评论 评论
为了人民的获得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举措出台的数量之多、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抓落实的任务之重、压力之大也前所未有”。没有什么比习近平总书记2月23日主持召开中央深改小组会议时所说的这番话,更适合描述十八大以来中国民生领域的发展与变化了。
出台收入分配改革顶层设计、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并轨”、整合建立城乡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及大病保险制度、实施“全面二孩”政策、降低城市落户门槛、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重点培养乡村医生和乡村教师、推动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民生改革啃下的全是硬骨头,决心和魄力令人惊叹。
不仅如此,这两年多来,我们找到了民生政策的合理定位,即遵循现实国情,强调社会政策“托底”,使其有机融入宏观调控体系;我们更加重视民生政策的“均等化”和“普惠性”,整合以往“碎片化”的保障制度,着力缩小不同人群间的待遇差距;我们更加强调社会政策的精准高效,启动社会资源参与民生改善。“如今的中国民生政策,已经进入‘规范性的全面启动阶段’”。中央党校科社部副主任吴忠民这样认为。
在《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多位民生领域专家眼中,十八大以来,各项民生政策之所以令人民群众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就是因为我们的改革确实是沿着“让百姓能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思路展开的。同时,也表明改革是实现利益调整并逐渐趋向合理性的一个过程,体现出包容性发展的特征,为“共享”发展理念提供了实践注脚。
编辑:秦云
关键词:十八大 改革 民生 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