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6全国两会专题报道>评论 评论
为了人民的获得感
民生政策陡然提速
《瞭望》新闻周刊全面梳理了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就业促进、户籍制度、住房保障、医疗卫生、教育育人、文化发展、科学技术等9个领域的民生政策后发现,十八大以来,中国民生政策出台的密度、保障实施的力度,远超以往任何一个时期。特别是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之后,民生政策顶层设计的制定出台和铺展落实陡然提速。
“从国际公认的人类发展指数(HDI)来看,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各项指数和世界排名都有所提高,从2012年的101位跃升至2015年的90位。HDI指数以‘预期寿命、教育水准和生活质量’作为基础变量综合计算形成。排名上升,说明中国的民生现状持续改善,这与民生政策的数量和质量紧密相关”。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表示。
“十八大以来出台的民生政策不仅数量多,更触动了一些实质性和根本性问题”,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丁元竹说,比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并轨”、收入分配顶层设计等公认的“硬骨头”改革,取得了可见的效果;再如城乡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的整合,过去因涉及户籍、财政体制一直没有突破,如今也通过横向改革的配合有了具体进展。
强调精准性,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民生政策的一个突出特征,这在扶贫领域最为凸显。对照2020年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全体脱贫”的硬杠杠,中央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明确要求,并精准设定了扶贫攻坚的具体步骤:产业扶持解决3000万人脱贫,转移就业解决1000万人脱贫,易地搬迁解决1000万人脱贫,社保政策兜底解决2000多万人脱贫。据此,各级地方党政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细化分解,确保落实。
民生改善需要海量的资金投入。仅“1000万人易地扶贫搬迁”一条,背后的投资就高达6000亿元。与以往主要依靠基层相比,十八大以来的民生保障更加强调中央政府的责任。仅2014年,中央财政用于民生的比例就达到了70%以上。
“真金白银”地提高投入强度的背后,也蕴藏着机制创新的智慧。“十八大以来的多项民生政策,均对调动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民生建设进行了专门设计,在准入、产权、投融资、税费等软硬件配套支持方面都有所涉及。2013年9月,国办还专门印发了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扩大公共服务供给。”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李爽表示,这些制度创新将有效保障民生发展的可持续性。
编辑:秦云
关键词:十八大 改革 民生 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