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6全国两会专题报道>本网特稿 本网特稿
转型阵痛中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如何“破茧成蝶”
——民革界政协委员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把脉开方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8日电(记者 孙金诚) 东北三省既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基地,又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长期以来为全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近些年来,东北三省由于一些重要资源趋于枯竭,与之相关的资源型产业出现萎缩,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矛盾较为突出。
面对内外交织的困局,东北老工业基地如何加快转型调整,走上全面振兴之路?在民革界联组讨论中受到委员的关注和热议。
东北地区再遇发展困难
“东北地区的经济危机实际上是传统工业的危机。”全国政协委员、吉林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徐涛说,在全国经济下行明显的大背景下,东北三省经济回落,并不奇怪,“这是长期积累的深层次体制机制矛盾和结构性问题集中爆发的结果。”
徐涛委员表示,作为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虽然东北地区结构转型尽管喊了很多年,但目前仍以重化工业、大型国企为主,“传统工业模式仍起着主流作用,存在着体制僵化、结构布局不协调、不均衡、产品相对单一、创新乏力等一系列问题的,因而,经不起国内外任何经济大潮的冲击。”
“吉林省以汽车制造、石化和食品产业为主,但是前两项产业却隶属于‘去产能、去库存’的范畴。”一直在吉林省工作的徐涛委员举例说,固有的体制机制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使东北三省在转型升级中步履沉重。
“‘一业独大’的产业结构,在东北三省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全国政协委员、民革黑龙江省委主委何小平以黑龙江省为例指出,由于当地资源型城市已经普遍面临资源枯竭的问题,随之带来了产业结构失衡、城市功能缺位、企业办社会负担沉重,就业及社会稳定压力增大等一系列困难和问题,“接续替代产业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规模普遍较小,大多处于成长阶段,尚未形成规模和其群效应,支撑作用较弱,难以弥补资源主导产业下降的负面影响。”
同时,何小平委员也指出,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生态环境恢复和治理难度较大,就业与社会稳定的矛盾日趋突出,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的成本压力巨大,也是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亟待解决的深层次困难和问题。
据何小平委员介绍,在黑龙江省,仅大庆市退化、盐碱化和沙漠化的草原面积占草原总面积的84%,地下水位降落漏斗达3756平方公里。下岗失业待安置人员方面,其中四煤城(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约有12.2万人,伊春和大兴安岭则约有28万人。
“‘去产能、去库存’的重点行业,确实面临着安置富余职工的很大压力。”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温雪琼表示,随着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化解产能过剩过程加快,企业为保持正常生产经营,进行适当裁员、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是必然要面对的问题。“2015年,辽宁全省裁员20人以上的企业有319户,裁员5.1万人。裁员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采矿业。”
编辑:薛鑫
关键词:民革界政协委员 东北老工业基地 东北三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