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6全国两会专题报道>评论 评论
奏响创新的时代强音
——从全国两会看“中国创造”
创新兴则国家兴,创造强则民族强。
曾经,神舟飞天创造了“中国高度”,蛟龙潜海成就了“中国深度”,高铁奔腾缔造了“中国速度”,大望远镜拓宽了“中国维度”。
未来,随着创新发展理念的推进实施,创新之火会越烧越旺,创新之路会愈走愈宽,“中国创造”必将顶天立地,跻身全球创新引领者行列。
谋创新良策,抢抓引领“中国创造”时代机遇
“那么多企业,为何做不好一个电饭煲?”“钢产量世界第一,小小的圆珠笔钢珠为什么造不出来?”针对自主创新能力的锻造,一些代表委员发出“电饭煲之问”和“钢珠之忧”。
安徽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孙兆奇代表说:“圆珠笔钢珠看似不起眼,却属于高性能合金材料,对制造工艺的要求非常严苛。但这方面的研究属于工程领域,难出论文难获奖,研究投入不足,在某种程度上被弱化了。”
“现有的科研评价体系,导致一些领域少人关注,科研人员创新的积极性难以被激发。”孙兆奇说。
不可否认,创新这枚“硬币”,不仅有突破和自信,还有另一面:中国有不少关键领域的尖端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少,引领科学潮流的大师少,世界级的科技企业少。
创新永无止境,挑战永不止息。
放眼全球,时与势在变化,艰与险仍交替,中国身处大国竞争的新赛场,站在创新发展的新起点——
如何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中国制造怎样在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新兴经济体“承接转移”中再造比较优势?后发优势的追赶型发展能否成功转向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过去三年,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化工系副主任邢新会一直用自己的实践回答这些问题。
自称科技成果转化“凿冰人”的邢新会告诉记者,过去科研人员有了成果就发论文,发了论文不知道如何转化就束之高阁。“有的成果一放就是10年,市场需求早变了,成果成了没有价值的‘烂果’。”
主攻生物育种研究的邢新会,专门让课题组里的骨干牵头,将实验室技术面向市场进行研发,打造了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科研与特色技术服务平台。
编辑:秦云
关键词:创新 企业 中国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