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6全国两会专题报道>评论 评论
国际产能合作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
在钢铁行业,民营企业江苏其元集团已经将国内过剩产能转移至国外,在埃塞俄比亚投资兴建了东方工业园,企业利用在国内闲置下来的设备,在埃塞俄比亚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该工业园区已被埃塞政府列入国家“持续性发展及脱贫计划”的一部分,园区内聚集了野马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中舜水泥制造有限公司等多家中资企业。对于严重产能过剩的中国钢铁企业来讲,将国内淘汰的闲置产能转移至东南亚、非洲和西亚国家等生产成本低、市场需求大国家,不仅缓解了企业经营压力,还使资源变废为宝,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拓宽视野、盘活资源、创新发展理念是当前中国产能过剩企业的生存法宝。
在汽车行业,中国汽车企业国际产能合作步伐加速。伊朗是奇瑞海外第一重要的市场,目前奇瑞累计出口的120万台汽车中,伊朗市场约占20%;到2015年,奇瑞在巴西市场累计销量超过7万台,并在巴西建立了包含整车制造、零部件制造、设备制造、物流仓储配送和服务等功能区的工业园;吉利与埃及企业合作建厂,并在沙特投放新品牌;长城在伊拉克开拓市场,以打造品牌竞争力。对规模小且自主品牌弱的中国汽车企业来讲,只有走国际化道路,才能融入全球汽车的产业体系,才能实现由大变强。
在基建行业,2015年10月,中国、印尼企业签署了雅万高铁项目合作协议,该项目将全面采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中国装备,标志着高铁“走出去”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015年12月,中老铁路、中泰铁路和匈塞铁路塞尔维亚段如期启动;中国基建企业过硬的技术和服务而享誉全球,业务涵盖工程承包、勘察设计、融资建设和运营管理等领域。随着技术出口和资本输出的扩大,企业在全球市场将获得越来越多的话语权。
编辑:秦云
关键词:国际产能合作 中国经济 动力 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