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藏界人物藏界人物
“治印工匠”张国维
最好的作品永远是下一部
“天姿颖敏,英年好学,篆刻治印,艺林蜚声。”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已故历史学家史树青这样评价张国维。
2005年,张国维成为宣武区政协委员。对于政协,他有着天然的感情。张家最早与政协的渊源,可追溯到半个多世纪以前。这还要说到张国维的祖父张樾丞。现在陈列在国家博物馆里的新中国开国大印,就出自张樾丞之手。
1949年6月,全国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举行,周恩来将办理国印之事交给了常务委员会副主任陈叔通,陈叔通指定副秘书长齐燕铭具体经办。由于治印技艺超群,经齐燕铭的推荐,垂暮之年的张樾丞参与铸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之印”铜印。
在艺术造诣上,张国维得益于文博界老一辈文化名人的提携,不断进步。然而,相较祖父那时名人出入的客厅,张国维觉得自己更像是个“开门诊部”的,什么样的客人都有。有时要给希望看到“国维刻印”的人做演示,但他也喜欢在金石世界之外,从别人口中了解到的鲜活世界。
他曾听老人们讲,当时为祖父送葬的人群,队首都走到虎坊桥了,队尾还没出琉璃厂。祖父是个什么样的人?仅仅是一个有名气的老匠人吗?他开始找历史资料,凡是有记录祖父的,哪怕一段、一行字,他都要买回来。于是,从老人们的口中,从零碎的典籍中,一个热情、达观、乐善好施的老人的形象丰满起来。
张国维不知道,这些家传早已融在他的血液里了。在微信圈里,常有负能量的消息占据屏幕,片面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作为政协委员,张国维觉得有责任把热心和快乐带给身边人。虽然很忙,即使一个普通的邻居找他刻印,他都会满口答应下来,熬到半夜也要把活儿干完。“凡事要先反思自己。如果你捧给别人的是鲜花和爱,别人会拿刀和剑指着你么?”
当了十几年政协委员,张国维关注最多的是老北京街区的保护。菜市口有个“烂漫胡同”,路西现在还有一个朱漆大门,是民国时期著名篆刻家、时任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姚华的老宅子,张国维常在那宅子门口徘徊,脑子里回味着《城南旧事》的片断。
“存在就是活着的记忆。”他多次参与旧城保护的调研,每次调研都带着对老北京的热爱。在这片热土上,他看到的不仅是童年的记忆,更多是旧时光里那些认真做事、受人尊敬的人们。
延续400多年的厂甸庙会由于文化气息浓郁,参观者甚众。琉璃厂1公里长的街道,一天的人流量竟达几万人。由于四周都是小胡同,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他在向区政协提案的同时,还找到了当时的全国政协委员舒乙先生,想请他通过全国政协的渠道进行呼吁。后来经过多方协调,厂甸庙会异地改迁得到了圆满解决。
由于在文物单位工作,更加了解长城的历史和问题,市政协组织关于长城保护的调研,他也报名积极参与。“万里长城不仅仅是一块块砖垒起来的,更有着历史文化和诸多可研究的课题。”张国维由此想到他编辑《金石字汇》时的过程——历经数个寒暑,字字要求究稽,无鼓乐无鲜花。从事篆刻工作也是如此,从刻到钤印出拓片,无一不是良苦用心之结晶。
大国工匠,世代传承,生生不息。张国维随手拿起旁边一架德国产的徕卡相机说,“许多相机都是四个螺栓,但徕卡的一定是六个螺栓,中间很小的距离也起来要再加两个。”他还曾买过一方旧的砚台,质地上乘,手摸上去就像缎子一般光滑。他笑说,夜里起来上厕所时,都忍不住要摸一下这方砚台再去睡。
当别人问到最满意的作品时,张国维永远说是下一个。他希望自己刻的下一个印章,品质也像手里的这方旧砚台一样,即使人们在睡梦中也会惦记。
张国维简介
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青联委员,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委员,首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其祖父张樾丞为著名篆刻家,父亲张幼丞为京城金石治印名家。张国维12岁起操刀篆刻,3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治印万方,其中不乏知名学者和国家政要的印章,现为北京市文物局副研究员。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张国维 治印工匠 政协委员 治印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