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运动意识当从中小学培养
近日,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相继公布了学生2015年体质测试数据。数据显示,女生达标率普遍高于男生,两校男生最弱的项目均为引体向上,不合格率在八成左右。有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身高和体重不断增加,但运动能力依然处于较低水平。事实上,四分之一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每周锻炼不足一次。
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但在一些并不严苛的体质测验中,仍有不少人难以达到正常标准,一些人甚至连体育锻炼的兴趣都没有,原因何在?
一些人指责大学生没有自觉性。但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学生们进入高校前十数年“埋头读书”忽视体育的惯性延续。在不少中小学,体育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难以改变。一个人从小学入学到高中毕业,在最需要培养运动兴趣的10多年中却被动地远离体育运动,头脑中根本没有运动意识。如此一来,又怎能在管理相对宽松的大学四年中突然改变生活习惯,走上运动场呢?
把体育成绩纳入高校录取和毕业考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2015年,连续三年把体质测试纳入自主招生的厦门大学,将体育测试成绩权重从15%提高到20%,以此举措有效倒逼中学加强对体育锻炼的重视。另外,严格的毕业考察也会起到一定的警醒作用,“毕业时体育成绩不达50分按结业处理,拿不到学位证”这样的“硬杠杠”会督促学生积极安排自己的体质锻炼。
实际上,高校体育工作近年来一直在强化。2014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要求:学校必须为一、二年级本科学生开设不少于144学时(专科生不少于108学时)的体育必修课;为其他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选修课成绩计入学生学分。体测成绩还将列入学生档案,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在此要求下,不少高校积极落实,增设校园运动器材,规范开展体育课程,不断召开校、院运动会;另一方面,以“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为主题的三走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
但是,如何全面调动大学生的自觉性仍然是一个问题。在高校体育课成为选修课的背景下,是选择在教室里舒舒服服,还是在操场上汗流浃背,决定权在学生手里。尽管一些校内体育社团以“兴趣”为纽带,集结了少部分同学,却无法实现大范围的参与。
提高身体素质不能局限于应付体质测试,只有坚持体育锻炼日常化、生活化,才能在人生路上走得更远。特别是在中小学阶段,打下运动基础、提升运动兴趣至为重要。“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这句来自清华大学的口号应该让更多中小学生知道。因为要真正实现这个目标,从大学开始,其实已经晚了。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运动意识 身体素质


2017,那些人,那些事
莫斯科发生枪击事件
安哥拉首枚卫星由俄罗斯发射升空
以色列民众用乐高积木砌高塔 欲打破世界纪录
马耳他遭强风袭击 飞机都被吹跑
空降兵某旅组织千余新兵首次夜间跳伞
中国军队2017:打造实战化训练“升级版”
“雪龙”号搭载南极科考队抵达中山站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