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原标题:陕西帝陵守墓记:人手少靠招村民巡视,长期用木棍应对盗墓贼
富平帝陵地面建筑破坏严重,在邻县蒲城的桥陵,才看到保存较好的帝陵风貌
几杯白酒下肚,一个身材壮实的“守墓人”满脸通红,说话一字一顿:“年轻的时候充满激情,现在是深深的无奈。”
同桌的另一个人也有些愤愤不平:“帝陵分布那么广,我们就十几人,只有木棍和小手电,盗墓的拿四五十厘米长的电棍,装备比我们还强!到2013年局里才给我们配了警棍。”
井增利没喝酒,只是微笑看着他们,似乎对眼前的对话司空见惯。井增利是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文物旅游局文博股股长,和盗墓人的猫鼠游戏只是他工作的一部分。
比起这些战友,井增利多了几分学者气质,席间几位文物工作者都叫他井老师。1987年,他从武汉大学历史系毕业,进入富平县文管所。“最初只把它当职业。研究文物,对背后的故事挖掘得越多,感情越深,文物工作成了一种使命。”
十八座唐帝王陵墓围绕在西安市周边。在“唐十八陵”中,五座位于西安以北的富平县,和县内的西魏文帝永陵、北周文帝成陵同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上西汉万年陵(葬着汉高祖刘邦之父刘执嘉)、唐高祖李渊献陵陪葬墓群,组成富平的“七帝八陵(含太上皇陵)”。
8月4日,电影《盗墓笔记》上映,一周内票房突破7亿;另一寻墓探险题材的电视剧《老九门》也在网上热播,点击量超50亿。魔幻和猎奇的观影大潮冲刷着全国院线,而富平124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60多位“守墓人”的生活显得平淡无奇。若说有什么特别之处,那就是与帝陵的沉重分量不相衬的,守墓人的捉襟见肘。
发现盗墓贼
唐献陵的25座陪葬墓分布在周长4公里的圆内。8月5日,巡查中的群众文保员老陈独自骑电动车绕着这个圆转。
每经过一个冢,他都下车上前仔细察看。碰到草丛,他就用铁锨敲地面探路,防止自己掉到盗墓洞里。一旦发现盗洞,老陈马上回家拿铁锨,把洞填了。
经年下雨和庄稼浇地,使填过的盗洞容易塌陷,发现塌的迹象,老陈得再回填加固一遍。
大多数时候,守墓干的是枯燥的体力活。但群众文保员还有一个任务,发现盗墓人立即上报文管所。
2013年秋天,老陈吃过午饭,骑着电动车绕献陵陪葬墓群巡查。他经过村南一块新发现古墓的玉米地,玉米秆齐人高,浓密得像个巨大的帷幕。井增利爱用“青纱帐”的雅号称呼它们。不过在推车进“青纱帐”时,老陈的心情没有那么惬意。
编辑:王沥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