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这是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啊,一个那么大的招商引资项目开工,事先没经过文物部门审批,也没让我们做前期普探。后来被我们发现了才叫停,这对政府和开发商都是损失。”井增利说。
诸多问题中,最让守墓人头痛的是人手不足。一个墓一两天就能挖开,有时候巡查发现盗洞并回填之前,洞里的文物已经被洗劫过了。
盗墓人掘洞、守墓人填洞,在这个反复斗争的过程中,大量文物悄无声息地流失。
与文物工作者的小心翼翼不同,盗墓人用打洞、炸药等粗暴的方法,极易对文物造成破坏。一些盗墓人只盗取他们眼中值钱的文物,随意丢弃或损毁其他文物。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办公室主任曹龙对澎湃新闻说,“盗墓的目的是利益,在掘宝的过程中常伴随着对墓地环境的破坏。即使我们在陵墓被盗后进行抢救性发掘,得到的研究资料也很有限。”
井增利觉得,“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的道理同样适用于文物。从盗墓团伙、中间商、拍卖行到各级文物市场老板,“利”字贯穿整个盗墓产业链。“像老陈和李所长那样,要是为了钱谁会去干?”
2016年元旦,李华民才成了李所长。担任唐定陵文管所所长后,工作跟以前做一般职员没多大区别,只是多了统筹和领导工作,责任更重了。而各文管所所长和普通人员在工资上没有差别,也无职务津贴。管理着定陵、丰陵、章陵三个唐陵和一个北周文帝成陵的唐定陵文管所,全所包括李所长在内仅4个人。
25年前,李华民高中毕业,接了父亲的班,成为一名文物工作者。
他每周巡两次墓,每次骑自行车绕十几公里。中间每经过一个古墓点,就下车前去察看,和附近的村民交谈了解情况。1994年,自行车换成了摩托车,近几年又换成了汽车。而每次巡查,单位只给发20多块钱的补贴,还不够油费。
对李华民而言,爬山是家常便饭。古墓周围的草和荆棘往往很高,地不平,摔跤是常有的事。
“有没有受过伤?”
“前段时间腿又跌了。”
李华民有些腼腆。谈工作情况也是问一句答一句,有些好汉不言当年勇的意思。
一线文物工作的作息没有规律可言。盗墓严重的时期,李华民要增加巡查的次数。发现盗墓的,管它是周末还是半夜都得往现场跑。深夜行动和通宵蹲守,李华民都经历过了。
碰上考古队白天来发掘研究,晚上停工,李华民就和同事开车去现场守夜,保证文物安全。在寒冬,坐在车子里的李华民又饿又困,他强打精神,一夜不眠。一个通宵,补贴也是20元。
“家人不会有意见吗?”
“我妻子很支持我的工作……儿子?儿子不会有意见,他小时候我还经常骑车带着他在山里转呢。”
李华民笑得很开心:“我儿子就是在这山里长大的!”
守陵30年
8月的第一个星期天,井增利载着李华民和澎湃新闻记者来到唐丰陵所在的虎头山下。历经千年,虎头山下已不见一处足以展示帝陵辉煌的地面建筑。只有一块2004年立的石碑刻着“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帝陵(丰陵)”。
李华民指着虎头山:“山上的石头都是这几年回填的,以前很多村民上山挖石头卖,挖得连陵墓都露出来了。”
李华民和同事上去劝,村民嘴上说好,等文管所的人一走,又继续挖山。
编辑:王沥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