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书画学院书画学院
古代书法鉴定之我见
主要依据(包括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
时代风格:这是与所处时代的政治背景、宗教信仰和社会发展状况及人文环境等分不开的。所以任何书画作品都不能脱离它的时代特点,当然这其中既有共性也有其局限性。
书法的时代风格主要体现在诗文内容,书写习惯,字体书风,避讳字以及措辞等方面。例如在唐代以前,人们都是席地而坐,或站立或坐于床榻上,一手执简、纸或绢,一手执笔,进行胸前悬空书写,后来又扶在案几上书写(图一、图二)。到了宋代,高脚桌椅才开始普及但由于书体并没有严格的限制,很多书法家还都是悬肘书写。明清时,由于科举考试制度的日益严苛,台阁体(馆阁体)大肆盛行,此时对楷书书写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书写方式也发生了较大改变。
《女史箴图》局部 图一 《北齐校书图》局部
传唐王维(伏生图) 图二 五代卫贤《高士图》
关于字体和书风的演变,也有其遵循的历史脉络:秦朝统一以后,秦相李斯统一了文字,将之前的大篆变为易于书写的小篆。隶书的出现虽然早于小篆,但到汉代才得到普及。《曹全碑》(图三)刻于东汉中平二年,体现了隶书方头燕尾、流畅波磔的特点,堪称隶书完美典范。而真正确立汉隶标准的是东汉大书法家蔡邕,他主持刊刻了以五经文字为内容的《熹平石经》(图四)。
图三《曹全碑》拓本(早期的隶书,结字偏扁,撇短捺长,捺笔波磔较大,燕尾之势明显)
图四《熹平石经》石刻(结字变方正,撇笔拉长,捺笔波磔,似八分书,仍有燕尾,初具楷书意味)
到了魏明帝时,太傅钟繇以善八分书而著名,他将八分书不断的整理规范后,建立了楷书法则,后人称之为“楷书鼻祖”。传世作品有后人摹拓本《荐季直表》(图五)。随着纸的出现,书写也日渐普及,人们为书写迅速,“赴急之书”应运而生,也就是字字不相连的章草(隶书意味的草书),同时随着楷书的普及,东汉张芝将章草变为前后相连,一笔而成的今草(图六),并流传至今,被后人推崇为草圣,对后世王羲之的草书影响深远。
图五钟繇小楷《荐季直表》(结体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捺笔仍有燕尾之势,仍存隶分的遗意)
图六张芝草书(笔画简省,笔意绵连,一气呵成之势。将字字分开的章草变为今草)
在晋代王羲之的成就也最大,被尊为“书圣”(图七),与其子王献之并称二王,后世很多书法家都宗二王书风。南北朝时期,南朝推崇二王书风,而北方则却以用笔方折,雄壮朴拙的碑刻书体传世,称为北碑(魏碑)。郑道昭是魏碑体的鼻祖,在当时与王羲之齐名,
有“ 北郑南王”之称,也被誉为“北方书圣”(图八)。到了唐代,建立了真正的书写法度,此时的楷书才真正普及。初唐四大家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薛稷是最为重要的。唐代也创立了颜、柳、欧三种书体,为后世所效法(图九)。
图七王羲之行书《兰亭序》(章法自然,气韵生动,提按分明,错落有致,其“之”字就有多种写法,真可谓变化多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图八郑道昭《郑文公碑》(书风有篆书的圆转,又有隶书的方折,兼具行书的纵逸。方圆兼备,变化多端。属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
图九 颜真卿楷书《多宝塔》(此时楷书,结构方正,结体饱满,笔力雄厚,挺拔开阔)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书法 鉴定 书写













“超级月亮”现身堪培拉
特朗普发表其执政以来的首次国情咨文演讲
保障春运
“欢乐春节”挪威首演闪耀北极光艺术节
靓丽海冰
春运路上有了“列车医生”
阿富汗官员: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到访武汉大学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