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书画学院书画学院
古代书法鉴定之我见
宋代,帖学盛行,即以《淳化阁帖》成为宋代学书范本。但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却以其个性张扬,不拘法度,随性率意的书法风格名重于世(图十)。所以说,唐人“尚法”,而宋人“尚意”。唐代时已将楷书法度发展到了极致,堪称完美,但在行书方面却停滞不前。至北宋,苏轼等人则主张书法书写襟怀,宣泄性情,因此“尚意”书风逐渐成为北宋书坛主流。南宋时,虽未出现极有影响力的大书法家,但以宋高宗赵构为首的宫廷书法蔚然成风,引领整个南宋(图十一)。
苏轼《黄州寒食诗》(此时的主流风格便是张扬个性,不拘法度,直抒胸臆。将行书的书写发挥到极致。以苏轼为首。)
宋高宗赵构《徽宗文集序》(南宋宫廷内外,均承袭高宗的书体,高宗也是初师米黄,后追学二王,而自成一家。在传世南宋宫廷画作上,可看到落有“高宗体”的题跋,均是南宋各朝帝、后所为。)
元代书坛赵孟頫首当其冲,他重视古法,追学魏晋,被称为“元人冠冕”(图十二)。他真、草、篆、隶、行都十分精到,影响了明清两代书风,备受康熙皇帝喜爱的明代董其昌就是赵书的推崇者。到了明清,由于科举考试制度的严苛,无论是书写姿势还是书风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明初三宋二沈引领朝野内外书风,并开创台阁体,使科举考试渗透着“书卷气”(图十三)。明代书风存在三方势力:李东阳、吴宽、王守仁等当朝士大夫,讲求法度,正本求源;文徵明、祝允明、王宠等吴派提倡追学宋人的自由主义;而晚明的邢侗、张瑞图、米万钟和董其昌则是提倡复古主义书风(图十四)。
图十二赵孟頫《小楷洛神赋册》(元代书法以赵体为宗,结体紧致,婉转流畅,柔媚之气明显,但外柔内刚。明董其昌师承赵孟頫,后被康熙帝大加推崇)
图十三沈度《楷书四箴页》局部(台阁体书法代表作,虽缺少变化和自由,但却法度极为严谨)
图十四 董其昌跋王珣《伯远帖》
至清初,由于科举考试更加严苛,要求书写小楷,并行行整齐,字字均匀,于是书写方式也因此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应对科考,馆阁体便成为了必学书体得到普及。(图十五)同时,在清代也流行帖学和碑学。当代鉴定大家谢稚柳先生在其著作《中国书画鉴定》中做了客观的评价:“书法在清代的变化发展过程,可以总结为三点,一是草书衰落,二是篆隶之书又兴,三是碑学大盛,并大致可分为帖学期和碑学期。嘉庆、道光以前为帖学期,之后为碑学期。”因此清代出现了多碑学和帖学的大家。如帖学家傅山、王铎、刘墉;碑学家邓石如、伊秉绶、何绍基、吴昌硕、赵之谦等。
图十五清馆阁体书法(是官方专用字体,方正、光泽、乌黑并大小一致。因拘谨刻板,毫无个性而多遭诟病)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书法 鉴定 书写








“超级月亮”现身堪培拉
特朗普发表其执政以来的首次国情咨文演讲
保障春运
“欢乐春节”挪威首演闪耀北极光艺术节
靓丽海冰
春运路上有了“列车医生”
阿富汗官员: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到访武汉大学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