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很党派 很党派

论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内涵

2016年11月21日 13:51 | 作者:曾美海 罗同昱 | 来源:民建中央网站
分享到: 

一、 对职业的热爱与专注

常规而言,任何高超手艺的获得都基于一个前提,即对职业的热爱。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学习的最低层次,是知道是怎么回事,懂得应该学、如何学,用理智控制行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达到一定目的,但往往缺乏情感的认同,弄得身心疲惫。“好之者”则不同,因为喜爱,所以义无反顾,乐此不疲,学习不会点到为止,而是在问题的诱惑下层层深入钻研,往往有丰硕的成果。学习的最高境界自然是“乐之者”,由学习而带来快乐和满足,产生了幸福感,并进一步推动学习的深入。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有新的乐趣和新的境界。这就是职业快感。工匠精神的首要表现,就是这种职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如果没有热爱,工作便只是饭碗而已,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定然难以取得大成就。

我国古代的工匠主要分为两种,即官匠和民匠。官匠的劳动属于义务性质,长年累月地为官府服役,却是没有报酬的。直到唐中叶以后,无偿应役的工匠才日益减少。直到清代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匠籍制度被废除,官匠和民匠的区别才不复存在。由于官匠劳动具有强制性,有时甚至自己还要贴钱(如明代要求工匠应役时自筹路费),而且工匠的地位世袭,不准迁移。因此,他们对待职业多是无可奈何的应付,几乎没有职业幸福感。民匠则不同,尽管职业卑贱,但他们不仅有人身自由,而且可以获得一定报酬,在民间经济领域十分活跃。这部分工匠最容易知足,从而产生幸福感。如明代徐一夔《织工对》中的工匠,就属于这种情况:

“于僦居钱塘之相安里。有饶于财者,率居工以织。每夜至二鼓,一唱众和,其声欢然,盖织工也。……旦过其处,见老屋将压。杼机四五具,南北向列。工十数人,手提足蹴,皆苍然无神色。进工,问之曰:‘以余观若所为,其中劳也甚矣。而乐,何也?’工对曰:‘此在人心。心苟无贪,虽贫,乐也;苟贪,虽日进千金,只戚戚尔。吾业虽贱,日佣为钱二百缗,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入养吾父母妻子。虽食无甘美,而亦不甚饥寒。于自度以为常,以故无他思。于凡织作咸极精致,为时所尚,故主之聚易以售,而佣之直亦易以入,所图如此。是以发乎性情,出口而成声,同然而一音,不自知其为劳也。”[3]

这里所写的织工显然是民匠。他们的工作有以下特点:工厂规模不大,只有十多个工人;环境很糟糕,在一间随时都可能倒塌的老屋里工作;劳动强度大,每晚都要干到二更时分才能休息。劳动报酬也不高,只能勉强养家糊口,不甚饥寒而已。这样的职业在常人看来,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呢,然而他们却“一唱众和,其声欢然”。就其原因,就是他们从辛苦的劳动中获得了职业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是一种心理体验。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的“织作咸极精致,为时所尚”。在艰苦的环境中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即便是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但谁能说这不是一种工匠精神!难怪徐一夔感叹道:“工,知足者也”。

这样的工匠并非特例。《儒林外史》第五十五回中也专门写过一个市井“奇人”。此人是做裁缝的,姓荆名元,五十多岁。这可不是一个普通的裁缝,他每天工作结束后,剩下的时间就弹琴、写字,甚至作诗。朋友们都不太理解,问他:“你既要做雅人,为什么还要做你这贵行?何不同些学校里的人相与相与?”他道:“我也不是要做雅人,也只为性情相近,故此时常学学。至于我们这个贱行,是祖父遗留下来的,难道读书识字,做了裁缝就玷污了不成……而今每日寻得六七分银子,吃饱了饭,要弹琴,要写字,诸事都由得我,又不贪图人的富贵,又不伺候人的颜色,天不收,地不管,倒不快活?”这种不因职业“卑贱”而不快活的工匠,才能轻装上阵,最终成为优秀的匠人。

编辑:韩静

关键词:工匠 精神 古代 品牌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