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很党派 很党派

论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内涵

2016年11月21日 13:51 | 作者:曾美海 罗同昱 | 来源:民建中央网站
分享到: 

当然,特定品牌所对应的产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没有革新精神,不与时俱进,再好的产品终究会被淘汰。这正是当前苹果等著名品牌不断推出新产品的原因。我国古代的每一项重要发明,无一不是勇于革新的结果。在古代众多著名工匠中,黄道婆的革新精神尤其令人称道。这位生活于宋末的纺织能手,不但有精湛的纺织技艺,还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她在传统踏车的基础上,发明了扎棉用的搅车,使籽落于内,棉出于外,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在纺纱方面,传统纺纱车只有一个锭子,只能纺一根纱,而黄道婆发明的脚踏纺车有三个锭子,可以纺三根纱,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车,比欧洲纺两根纱的纺车还要早近500年。经过她改进的织布机,能织出各种美丽的棉布。她的这些发明,对我国古代纺织工业的贡献十分巨大。而她的革新精神,一直影响着后世的工匠们。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革新精神得到弘扬,但我国古代工匠的革新精神,有时候并非他们的主观意愿。尤其是没有人生自由的官匠,他们革新的动力,往往来源于统治者对新产品需求的压力。如杨贵妃就曾精选许多技艺高超的能工巧匠,按照自己的欲望和喜好要求织工造出各种稀奇古怪的织品。这样的技术革新,令人既欣喜,又心酸。

四、 对“道技合一”境界的追求

“道”是中国古代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其含义非常复杂。从字形上看,道字“为一个人头(象征着一个人),朝着道路上的某处走,因此是‘道’、‘正道’”[11]这说明“道”是一种带有方向性和目的性的活动,而不仅仅是静态的“路”。因此,“道”便可以引申为实现特定目的的途径和方法。在哲学的层面,“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它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它是整体性的,在本质上既不可界定也不可言说,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也不能将其特性有限地表达出来。他是不受局限的、无终止的一切事物的源泉与原始浑然的总体。”[12]这显然是从本体论的层面来认识“道”的。如果从认识论的方面来说,“道”还指万物运行的客观规律,这种规律可以认识和体悟,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道”是“万物之奥”(《老子》六十二章),深藏不露,不能违背。有学者认为,“道”还是一种信仰和追求,“以此信仰为基点,增添了人们探索世界、征服自然、人生奋斗的精神动力和支柱,从而创造了一系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13]与“道”相对,“技”是有形的,是具体的途径和方法,西晋郭象认为是“万物之末用”。在儒家看来,“技”是微不足道的,在《论语》中,孔子的学生樊迟“请学稼”、“请学圃”,孔子以轻蔑的口吻说他种庄稼不如老农民,种蔬菜不如老菜农。在孔子看来,这是小人的行为,“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子路》)礼、义、信才是值得认真学习的“道”。对于“道”,孔子的态度则是“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在先秦诸子中,只有墨子对“技”予以重视,他在几何学、力学、天文学、军事科技、土木工程等方面都有超拔特出之处,与当时重“道”轻“技”的风气迥然不同。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对“道”有深刻的论述,但在他的寓言中,“技”始终是体悟“道”的重要途径,那些拥有高超技艺的人,如庖丁等,其终极目标,正是对“道”的体悟。这种“道技合一”的境界,显然是工匠们一种至高的精神追求。

编辑:韩静

关键词:工匠 精神 古代 品牌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