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很党派 很党派

论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内涵

2016年11月21日 13:51 | 作者:曾美海 罗同昱 | 来源:民建中央网站
分享到: 

我国古代这种设计巧妙、施工精密的伟大工程还有开宝寺塔。这座建于北宋皇佑元年(1049年)的铁塔,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历经地震38次,冰雹10次,风灾19次,河患6次,雨患17次,即便是在日寇大炮的轰击下,仍然屹立不倒[7]。铁塔的设计者预浩,堪称伟大的工匠。据欧阳修《归田录》卷一记载:“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预浩所造也。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人怪而问之,浩曰:‘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其用心之精盖如此。”[8]看来,工程的精妙不仅在于当下美观实用,更要有前瞻性。李冰、预浩等人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值得大力弘扬。

三、 品牌意识与创新精神

高质量的产品是工匠的安身立命之本。产品的竞争力源于其质量,而质量是品牌打造的基础。因此,品牌才会成为高质量的代名词。但是,质量好的产品未必能成为品牌,“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情况十分普遍,这就要求工匠应有品牌意识。当然,古代熟人社会的交易有“酒好不怕巷子深”的特点,但如果工匠技艺趋同、产品大同小异,是不利于树立品牌的。因此,工匠须以自身的特色技艺为基础,做出质量上乘的产品,并大力推广这种产品,使之成为品牌。

我国古代的品牌,很早就有记载,《考工记》卷上就说:“郑之刀、宋之斤(斧头)、鲁之削(书刀)、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也。”这显然是地域品牌。但也能说明,这些地方的工匠,各有擅长,在自己的职业领域都很有造诣,从而使本地的产品声名远扬。而且这些产品大多是不能复制的,换个地方就做不好。究其原因,除了受到原料产地的限制,更多的是各地工匠的技艺水平的不同。到了宋代,由于商业的发达,这种品牌意识更加普及和深入。卖家和买家都有很强的品牌意识。据灌圃耐得翁的《都城纪胜》所记:“大抵都下买物,多趋有名之家,如昔时之内前卞家从食,街市王宣旋饼,望仙桥糕麋是也。如酪面,亦只后市街卖酥贺家一分,每个五百贯,以新样油饼两枚夹而食之,此北食也。……市食有名存而实亡者,如瓠羹是也;亦有名亡而实存者,如瓮羹,今号齏面是也;又有误名之者,如呼熟肉为白肉是也,盖白肉别是砧压去油者。”[9]这里说的“有名之家”,就是各种食品的品牌。有的食品由于手艺的独特性,全城只有一家,而且还比较贵。此外,这里还提到几种有关品牌的情况,一是“名存而实亡者”,空有品牌名称,实质则相去甚远;二是“名亡而实存者”,品牌名称已不复存在,但质量还在;三是“误名之者”,可能是一时的误会,也可能是挂羊头卖狗肉的盗版。不管怎么说,宋朝商业的发达推动了人们的品牌意识的提升。而且,在发展趋势上,地域品牌逐渐发展为家族或个人品牌,如北宋京城孟家的道冠、赵文秀的笔、潘谷家的墨、彭家的油靴,宣家的台衣,顾四家的笛子,舒家的纸扎铺,童家的柏烛铺,徐家的扇子铺,纽家的腰带铺,张家的铁器铺,徐家的绒线铺,朱家的裱褙铺,游家的漆铺,邓家的金银铺等等,[10] 都十分有名。据说,歙州李家制的墨,工艺独特,“遇湿而不败”,有钱人家争相收藏。有一富裕人家,藏有李庭圭制的一块墨,被不小心掉到水里了,此人以为墨经水必坏,便懒得打捞。没料到一个多月后,此人打捞一把金器时,一并把墨也打捞上来了,发现该墨“光色不变,表里如新”。质量如此上乘之物,定然能成为大品牌。

编辑:韩静

关键词:工匠 精神 古代 品牌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