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很党派 很党派
论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内涵
因为“技”是体悟“道”的途径和方法,所以对“技”的掌握程度以及理解的差异将直接影响工匠能否抵达“道”的高度。可以这样说,对工匠而言,掌握高超的技艺是体悟“道”的基本前提,但这并不意味着因此就可以体悟到无形的、难以言表的“道”。在我国古代的工匠中,有着高超技艺的人不少,如宋代的潘谷,不但善于制墨,而且鉴赏能力也很高,能达到“揣囊知墨”的程度,不管是那个品牌的墨,即便是用布裹着,他都能闻出来。《太平广记》卷八十四写一个叫奚乐山的木匠,手艺更是了得,一个人能干很多人的活,所做的器物十分精妙,锱铢无失,达到“众共惊骇”的程度。纺织工也有很多技艺高超的。据《旧唐书·五行志》记载,唐中宗李显的女儿安乐公主有一件毛裙子,“合百鸟毛,正看为一色,旁看为一色,日中看为一色,影中看为一色,百鸟之状,并见于裙中。”[14]如此精美的裙子,普通的手艺人是织不出来的。但是我们应该清楚,无论是潘谷、奚乐山还是手艺高超的织女,都尚未达到“道技合一”的境界,因为他们并未从自身手艺的习得过程中,体悟出“道”来。只能说他们已经有了体悟“道”的条件。
真正的“道技合一”的境界,是不以技艺的提升为目的,而是通过“技”的过程来体悟“道”的真谛,从而实现人生意义的超越。同时通过对“道”的认识和体悟,促进“技”的炉火纯青。庄子笔下的庖丁就是这样的工匠,他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如此高超的技艺,令文惠君拍案叫绝。但庖丁解牛的妙处并不在于他的技艺,而在于他的认识和体会。庖丁“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当然他对“道”的认识也是以技艺的提升为前提,刚开始学解牛的时候,“所见无非牛者”,经过三年的训练,便“未尝见全牛”了,最后“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做到了“依乎天理”,从而游刃有余。每次完成解牛,都“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这就是由解牛得到的超越与满足。这样的人物在庄子笔下还有很多,如梓庆、轮扁等,都是由“技”入“道”,最终实现了“道技合一”。这种“道技合一”的境界,是古代工匠的终极追求,如能实现,便是大师。
参考文献:
[1]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
[2]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6).
[3]徐一夔著,徐永恩校注.始丰稿校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3—4.
[4][6][10]曹焕旭.中国古代的工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0,27,108.
[5]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53.
[7]开封市博物馆.开封铁塔[J]. 中原文物,1977(2).
[8]欧阳修.归田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1:1.
[9]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1]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 科学思想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50.
[1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2:36.
[13]袁占钊.试析“道”的三层含义[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
[14]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377.
(曾美海系毕节市委党校文化与社会教研部讲师,罗同昱系民建毕节市工委专职副主委、副教授。该文在今年民建中央宣传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联合开展的“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中发掘传承工匠精神”课题征文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编辑:韩静
关键词:工匠 精神 古代 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