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陈先达: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
2、 文化是有机整体
文化自信,是一个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自信。这种自信,既是对我国历史上博大精深、为人类文明创造出不可磨灭贡献的文化的敬意,也是对创造中华民族文化的我们祖先的礼敬;同样,对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包含对永不屈服、前仆后继的革命先烈的崇敬,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无数先进人物及其文化成果的敬意。只有对传统文化的自信而没有对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这种自信是不完整的,而且也是不可能的。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既有传统文化也有当代文化。最有生命力的文化是传统与当代最佳结合,既继承传统又推陈出新,各领风骚。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受尊重的程度,与它对现实的巨大影响是正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就表现在它在塑造一个民族的性格和民族精神上具有伟大作用,表现在它的基本精神和智慧为后世子孙克服困难、自强不息提供精神动力和源泉。
文化不是塑像,也不是死水,而是活的机体。文化必须适应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传统文化要能够存在和发展,必须表现为一种不会中断的传统。没有传统的传统文化只是一个空名,而非实有;不再传承的传统文化表明文化的失传,这种失传的传统文化已无迹可寻,它的存在是不可知的,它已不再是传统文化,而是已经死去的失传的文化。没有传统文化,当然谈不上文化传统;没有文化传统,意味着传统文化的中断和消失。传统文化是依靠文化传统而延续的。可以说,没有一个现存的文化中不包含传统文化的因素。传统与当代绝对对立的二分化思维,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
经济并不能重新创造一切。创造文化的是人,而人总是从已有的思想资料中寻找可供构建与新社会制度适应的文化形态。这就决定了任何社会的文化都不能摆脱传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否传承和发扬光大,取决于这种文化在当代的生存状况,正是在中国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以其科学性、民族性和大众性,彰显出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中国文化的精神基因的存在。
有的学者把“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次灾难。这是夸大其词,也是误导。“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旧道德旧理教,提倡科学与民主,是中国现代史上的进步运动;它形成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不足之处,与它的历史价值和意义相比是次要的,把摧残中华民族文化罪名强加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头上,是一种错误的文化保守主义的历史观。至于“文化大革命”中的所谓“破四旧”和对儒学的片面批判,确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伤害。这种极“左”思潮,伤害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一些对中国文化做出杰出贡献卓有成就的文化名人。这是我们深刻的历史教训和难以抹去的记忆。但这种对待传统文化的极“左”思潮,也是违背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本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贯主张的。它并不能代表中国共产党一贯的文化政策和主张,而是一次重大的错误。把“文化大革命”中的“破四旧”和“批孔运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捆在一起,实际上是企图一笔抹杀近百年来中国在反对“全盘西化”和反对“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中的成就和进步,为已被历史淘汰的旧文化思想招魂,是为所谓告别革命、开启新启蒙运动作思想理论铺垫。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陈先达 文化自信 传统 当代 文化大国 文化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