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陈先达: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
3、 文化自信与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
我们对传统文化自信,与我们对历史上文化经典和文化名人的崇敬是不可分的。文化需要创造,创造文化并作出卓越贡献的人,是我们最为景仰的文化名人;而文化的载体是作品,尤其是传诵不衰的不朽名篇。翻开中国思想史、文学史等各类史书,无论是战国时的诸子百家、魏晋玄学、宋明理学,还是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有一连串永不忘怀的文化名人和光耀夺目的名篇巨著。一个个作出不朽贡献的文化名人,像一座座矗立在中国文化发展高峰上的塑像;而一部部名篇巨著仿佛闪耀发光的璀璨珍珠。在当代,我们同样需要培养文化名人,需要名篇巨著,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新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都发出这种号召,号召产生无愧于我们时代的名篇巨作。
我们有些学者喜爱谈论士的精神。中国传统的士,主要是儒家讲的君子,应该是在道德上有标准,在文化上有贡献,是立德、立功、立言的人。无论是论语中曾子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还是吕氏春秋中的“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这都是对士的要求。这种要求表现在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名言中。一篇《岳阳楼记》,文以人传,人以文传,无论在文化上和人格上都足以垂范后世。至于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把士人即读书人的责任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我们应该继承的是这种人格精神和文化精神。今人所谓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之可贵,正在于它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依附资本和权贵,不曲学阿世,通过学术自由和独立思考,创造出足以与我们时代要求相符合的作品,而不是以所谓独立人格和思想自由为标榜,俯视人民,与历史潮流相背而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精神应该是我们的榜样。我们不要害怕文化名人。我们不是名人太多,而是名人太少。社会主义需要的是既具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又具有创造性的文化名人。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传统文化做了许多重要论述。这些是我们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原则。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观点,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问题。这是我们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总开关,是对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代提出的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思想在新时代的发展。
创造性,是人类活动的本质特征,但不同领域各有特点。技术领域,创造性表现为发明,新工具取代旧工具,新技术取代旧技术;科学领域,表现为发现,发现新的规律,提出新的原理。它的进步方式不是取代,而是新领域的拓展和新原理新规律的发现。人文文化的创造性,既不是取代,也不是新规律的发现,而是原有传统文化的不断积累和创造性转化。恩格斯充分理解文化传承的这个特点,他曾经说过,“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发现以后的所有观点的胚胎、萌芽。”当然胚胎、萌芽终究是胚胎、萌芽,还必须不断地积累新的思想和进行创造性转化。在当代世界,完全停止在胚胎、萌芽阶段,重复希腊哲学的命题和思想是不可想象的。在当代中国完全停留在我们先人智慧中包含的胚胎和萌芽中,只是“拿来主义”,同样是不可想象的。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陈先达 文化自信 传统 当代 文化大国 文化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