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替代77%工作岗位? 机器人“表示”现在真做不到

2016年12月29日 16:53 | 作者: 高博 | 来源:科技日报
分享到: 

机器人大国就业率反而最高

机器人二战以后就发明了。但现在机器人普及率只有10%。因为在绝大多数工厂里,如果人全撤掉,让机器人挑大梁,工作效率并不高。工厂引入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只是为了优化工艺流程,补人之疏忽。

和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类似,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三大种类为焊接、搬运、喷涂。汽车工业是用机器人的大头。别的行业用得不多。

美、德、日、韩四个汽车制造国,是工业机器人大国的榜首,而它们的就业情况在发达国家中是最好的。2015年,全球制造业机器人平均密度为69,韩国高达531;日本与德国则仅次于韩国分别为305和301。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密度只有日本的七分之一左右。

由此来看,提高就业率和提高机器人普及率是并行不悖的。中国的经验也证明这一点:2005年至2014年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销售量年增速保持在25%,同期中国对工人的需求一直很紧迫。

几乎所有的工业机器人专家都认为,中国的机器人缺口还极大,对机器人的旺盛需求会保持十年以上。

短期看来,二者还是合作关系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不是取代工人的劳动,而是与工人分工合作。”工业机器人专家,德国库卡公司CTO埃伯哈德·克罗斯博士近期表示,25年前风靡一时的自动化制造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是不能与工人互动,工人不参与生产过程和决定产品质量。而德国工业4.0模式中,机器人与工人是分工合作的关系。有的活儿是以工人为主,有的活儿是以机器人为主。

德国维尔兹堡大学机器人专家克劳斯·席林教授说:“使用机器人,是为了人和机器人合作。机器人可以搬重物,可以准确移动,但人有更好的计划和感知环境的能力,比机器人更为灵活,所以我们需要人和机器人互动,发挥各自所长。现在全球人口老龄化,想保持现在的生产规模,就必须使用机器人。”

美国公司Rethink推出的协作机器人近年很受市场欢迎,它能跟人配合操控机器、测试电路板以及干其他高精度的事儿。Rethink亚太区总经理李英豪认为,机器人不可能替代人。机器人来配合人干活更合适。工业机器人之所以几十年来发展空间有限,是因为投入非常大,而且周期长。

巨额投资在某一种工业机器人上,是为了长期使用。而除了少数行业的工序,不可能有长期一成不变的生产,因此生产专用机器人往往是划不来的。

编辑:梁霄

01 02 03

关键词:机器人 中国 替代 工人 工业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