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替代77%工作岗位? 机器人“表示”现在真做不到

2016年12月29日 16:53 | 作者: 高博 | 来源:科技日报
分享到: 

机器人是在解放人类天赋

今年因为阿尔法狗和其他人工智能项目的出色表现,很多人开始认真考虑机器人全面替代白领工作的可能性。比如说简单编辑,案卷检索之类的事儿没必要找秘书干了。

自动化会消灭工作吗?200多年前,蒸汽机和纺织机刚发明的英国就有很多人这么认为。大批工人抱怨机器挤占了生路,于是加入卢德运动去捣毁机器。

后来这样的想法叫“卢德谬误”:“在生产中应用节省人力的技术会导致失业。”之所以叫做谬误,是因为如果此观念为真,那么现在的世界应该遍地失业,而不是百业繁荣。与卢德谬误正相反,福特汽车公司一方面用流水线生产出更多汽车,一方面付给工人高工资以购买汽车(高工资换取的是高标准的劳动)。这也是典型的现代经济:自动化技术应用导致价格下降,需求上涨和就业增加。

当然,200年来的经验未必能套用21世纪的人工智能运动。但我们仍然可以期望机器人在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改善劳动安全时,也可以创造出更多高智力和高标准的工作岗位。传统岗位的确被大量替代,但新岗位之多,补充上来绰绰有余。

何况不是每个岗位都需要机器人来提高效率。互联网著名评论人凯文·凯利说:未来那些对效率敏感的工作岗位将会被机器人替代;对效率要求不高和有创造力挑战的工作依然由人来做。

至少能够肯定一点:机器人包揽简单工作的同时,也同时减弱了社会对简单工业品和低级服务的需求。机器人实际上是不断解放着人类,让我们把天赋智力在更自由的层面更加富于效率地发挥。当流水线上的家具很容易就买得起时,付给木匠的钱比以前却多多了。如果你能提供些并非千篇一律的高级玩意儿,未来你仍然可以愉快地上班。

-链接

在过去的十年间,中国机器人产业无论是数量还是技术上,都获得了飞速发展。

俄罗斯机器人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00—201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供应量的增速已经达到了17%。机器人使用密度在中国也已经达到每万人49个。而产业研究机构高工产研数据显示,2015年国产机器人产值规模达到16.4亿元,2015年需求量为6.5万台,市场占比提高至15%,产值增速达55%。

据2016年初工信部调查显示,中国涉及机器人生产及集成应用的企业达到800余家。中国机器人也出现了不少自主品牌。

2014至2015年,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近80项机器人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全国范围内已建或拟建的机器人相关产业园多达42个。此后的2016年,我国机器人企业更是遍地开花。据统计,截至9月份,我国机器人企业数量增至4325家,增幅为12.58%。

编辑:梁霄

01 02 03

关键词:机器人 中国 替代 工人 工业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