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重点生态区"产业再造"烦恼:基层担心考核"吃亏"

2017年01月23日 17:12 | 作者:瞭望 |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分享到: 

就业民生双重转型压力

在陕南部分地区,《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发现,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目前基层干部群众已普遍形成“保障清水供京,也是保护自己母亲河”的共识。但同时,作为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陕南生态保护与加快发展之间的矛盾突出,在倾力保证供水大局前提下,经济发展与群众持续增收也面临考验。

汉中市南水北调办主任王义频为本刊记者介绍说,近年来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汉中主动作为,取缔和关停企业90多家,每年影响利税近20亿元,而关闭前该市2014年地方财政收入仅有40亿元。

不仅在工业领域,在农业方面,转型代价也不小。陕西省商洛市南水北调办公室副主任杨卫说,作为山区,商洛占农村人口1/3的养殖户,因划定禁养或限制区而放弃养殖。养殖户以年均5%的速度减少,人均收入减少千元左右。

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的重庆市城口县曾经“一锰独大”,锰矿及相关产业利税一度占当地财政收入7成以上,高峰时“吃锰饭”的人口近万人。近年来由于市场不景气,加之地方为保护生态主动调整,2013年以来城口县关闭了全县2/3的锰矿井。县经信委主任王广坦言,产业调整伴随着阵痛,在这期间,锰矿相关行业有3000多人临时失业,政府财政不仅减收,还要补偿关闭矿井,这成了新的财政负担,让本就薄弱的基层财力压力更重。

在部分重点生态功能区,在主动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产能过剩产业的同时,一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替代产业也在培育中,但总体仍处于投入阶段,规模偏小,带动力不强,难以支撑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三峡移民搬迁以来,县里100多家工矿企业关闭破产,产业空虚问题一直很突出。曾有一段时间,全县产业几乎是‘一煤独大’,既不健康更无法持续。”重庆市奉节县发改委副主任韩礼刚说,煤矿等企业按照“去产能”要求,大部分要被关闭,旧有产业规模在萎缩。特色效益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等新产业总体还处于投入期,同时受制于规模小、缺少龙头企业或龙头项目带动等因素,虽然有了发展规划,但具体实施还有难度。

本刊记者采访发现,也有一些地区在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中,GDP、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并不难看,重要原因还是依靠交通、房地产等固定资产投资在拉动经济指标,而绿色经济发展的成效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需要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培育期。

编辑:梁霄

关键词:重点 生态区 产业 基层 考核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