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重点生态区"产业再造"烦恼:基层担心考核"吃亏"

2017年01月23日 17:12 | 作者:瞭望 |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分享到: 

“渴望”完善配套政策

采访中,一些基层干部群众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区域生态化不等于产业空虚化,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力的产业支撑。在新旧发展动能转换,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期,除了优化政府考核导向、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之外,产业培育方面也应重点着力:

其一,一些旧有存量产业不能一弃了之,而应该积极推动其转型升级,国家可以考虑设立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转型发展引导基金,在提升产品品质、技术改造、节能降耗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在更高门槛、更高水平上实现产业突围。

重庆市城口县锰矿资源富集,但以往产品集中在初级、低端领域,产能严重过剩,面临转型升级的重任。“不同于以往的大路货,现在县里企业正在围绕锰基复核合金技术进行科技攻关,这一创新产品研发成功后,可以成为高端钢、特殊钢材的添加剂,附加值高、市场需求旺盛。”王广告诉本刊记者,城口县是国贫县,财力非常吃紧,对这一关键领域的科研项目,地方政府好不容易才挤出了20万元补助,几乎是杯水车薪。类似这样事关转型的关键项目,就应该从国家、市级层面得到更大的扶持。

其二,对于符合绿色发展、科学发展要求的新产业,应该结合地方特色和资源禀赋,在强化产业财政扶持的同时,重点从金融、用地、人才等方面着力建立政策体系,引导国有、民营企业积极布局,真正夯实重点生态功能区域产业发展基础。

韩礼刚认为,重点生态功能区要实现绿色发展,不能一味盼着国家生态转移支付“输血”,更要靠新兴产业培育实现自我“造血”。例如,奉节地处大巴山区,中药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在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的同时,如果能实施倾斜性政策,推动类似中药研发、加工等企业布局,地方产业转型发展之路,会走得更平稳。(刊于《瞭望》2017年第4期 记者丨李松 吉哲鹏 陈晨)

编辑:梁霄

关键词:重点 生态区 产业 基层 考核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