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重点生态区"产业再造"烦恼:基层担心考核"吃亏"
生态“硬杠杠”遭遇补偿“软指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部分重点生态功能区采访发现,随着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实施,产业禁、限将成为“硬杠杠”,一些地区旧有的增长动能在消退,新的产业培育并成为支撑区域发展新动力,还需要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在这个过渡期,就更需要国家、省级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地方转型发展。
综合一些地区基层干部观点,目前生态补偿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生态补偿投入不足,补偿范围窄、标准偏低,难以完全体现重点生态功能区为生态建设、绿色发展做出的贡献。以林业领域的天然林保护为例,在一些地区,按照政策,群众种植生态林,一年仅有每亩15元的管护经费;种植经济林的,还无法享受生态补贴。而农民造经济林一般3年才能见效,后续销售、自然灾害防控等还会遇到不少问题,增绿之后如何“守绿”依然是不小的难题。
二是补偿方式简单,主要集中在中央、省级财政转移支付上,缺乏流域间、区域间横向生态补偿。碳汇交易、排污权交易、水权交易等市场化补偿方式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较小。2015年甘肃省在石羊河流域曾试点开展农户间水权交易,武威市凉州区完成交易241起,交易水量468万立方米,交易金额约98万元,规模还比较小。
更进一步看,各地生态补偿标准、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核算体系、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尚未取得共识,缺乏统一、权威的指标体系和测算方法。这些都是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制约因素。
基层干部向本刊记者呼吁,要使生态补偿不成为“软指标”,除了要提高投入标准、完善补偿方式、加快生态补偿立法等之外,当务之急还要在两方面着力:
首先,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率先尝试建立生态价值测算指标体系,以全面、科学反映各地生态功能价值。尤其要从国家、省级层面建立统一、权威的指标体系和测算方法,这样才能使生态补偿标准、渠道更加科学化、精准化。
其次,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加紧制定生态质量评估与生态补偿挂钩机制,明确生态补偿奖惩政策导向,使生态稳定、改善的区域得奖励,变差的被惩罚。例如,云南省就通过建立全省环境监测标准化体系,每年公布各地生态质量评估结果,并进行奖惩。
2015年度,云南对生态环境变差的9个县扣减生态补偿资金0.98亿元,对变好的21个县奖励0.27亿元,同时将生态考核奖惩原因和结果进行全省通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示范价值。
编辑:梁霄
关键词:重点 生态区 产业 基层 考核